-
以“生活美育”范導美好生活
關于人類的教育,我始終贊同哲學家和教育家約翰·杜威的一句箴言:“教育不是為生活做準備,而是生活的本身”。
-
有效闡釋的邊界——以20世紀90年代的“個人化寫作”研究為例
闡釋的有效性與邊界 在新時期以來的文學實踐中,從現場式的文學批評到當代文學史的構建,人們一直在努力尋求一種高效且可靠的闡釋,希望能夠迅速抵達研究目標的本質,但事實常有違人愿。
2020-08-14
-
文學史研究的公共理性與有效闡釋
一 中國當代文學史研究,一般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文學史史實、史料和史識研究。
關鍵詞:  文學史研究2020-08-14
-
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髓要義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引領中國、影響世界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旗幟和精神旗幟。
2020-08-14
-
在小鎮看見中國
從魯迅筆下的“魯鎮”開始,杭嘉湖地區茅盾的“林家鋪子”、沈從文的湘西“邊城”、古華的芙蓉鎮、汪曾祺的高郵……小鎮一直是書寫中國的重要對象,文學小鎮折射了中國社會變遷的整體性圖景。
-
美在意象:中華美學命題的現代闡釋
2020-08-12
-
二元論的衰微與身體美學的興起——以西方美學為例
摘 要:在西方美學史上,二元論(dualism)曾經長期占據上風。
-
現代性的延展與中國文論的“當代性”建構
摘要:“現代性”概念傳入中國后,對中國文藝理論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
凝心聚神譜新篇
“藝”起戰疫,“文”暖人心。
-
詩歌的現實精神 主導性與多元的考量
何為詩歌的現實精神?它的本相是什么?它的動力源在哪里?詩歌或者文學如何審視現實主義,這個問題看似老生常談,卻實際上并沒有終極答案。
-
從作為普遍哲學的現象學到漢語現象學
摘要:胡塞爾的現象學包含了兩個向度的統一:一個向度是具有絕對性、統一性的普遍哲學,一種普遍的意識學或存在學;另一個向度則是對直觀的、當下的、活生生的實際性經驗的描述。
-
民間文藝的生機與活力
核心閱讀 黨的十八大以來,民間文藝植根鄉土、緊隨時代,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相適應,不斷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實現創造性轉化;把握時代方向,與現代社會發展相協調,民間文藝服務公共文化體系和特色文化產業建設,實現創新性發展 民間文藝生于民間、興于民間,勞動人民是民間文藝的創造者,生活是民間文藝最廣闊的舞臺。
-
馮驥才與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實踐分析:文化的發現與文化的走進
社會發展歷程中,其實文化始終是客觀存在的,而發現文化和走進文化,在于發現者自身的精神能力、思想品質和文化自覺,是一個有重要使命的人對祖國和民族命運的深切關注和走進,能使社會產生文明的進步與思想的遞進。
2020-07-31
-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 入風云變化中
詩以詠志,文以載道。
2020-07-31
-
推出更多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住的經典作品
核心閱讀 主題性創作,用藝術的方式對歷史和現實進行審美敘事,用審美的眼光對歷史和現實再發現,以啟示未來。
-
構建當代中國原創學術話語體系
黨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的重大判斷,闡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一步指明了黨和國家事業的前進方向。
-
中國特色文學理論中的現實主義
在中國,現代意義上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產生、形成于20世紀初,并隨文學理論的發展而發展。
-
增強現當代文學研究主體性
近年來,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扎實推進,研究隊伍不斷壯大、氛圍十分活躍,密集產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
謳歌時代 書寫歷史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之年,也是脫貧攻堅全面收官之年,中國作協舉辦2020·全國新時代鄉村題材創作會議可謂正逢其時、意義深遠。
-
國家公園的文化培育和建構
在中國,國家公園概念的提出和建立是近幾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