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人同一性理論的敘事學向度
個人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是西方哲學史上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用斯溫伯恩的話說,其核心任務就是探討“在T2時間的人P2與早先在T1時間的人P1是同一個人”的內涵或證據。
-
重視文化建設的文藝之維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重要講話中,總結出“正本清源、守正創新”是這幾年我國文化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根本原因,歸納并強調了文化在“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的“重要力量源泉”等四個“重要”的獨有地位,這兩方面的總結與歸納為今后我國文化建設尤其是“十四五”期間的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確立了目標。
-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道路
改革發展既是歷史的大趨勢,又是時代的主旋律。
-
構建新時代全媒體學習平臺
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堅持問題導向,提高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與水平,在宣傳報道中既做“訓練有素的質疑者”,又做“滿腔熱情的謳歌者”,對原則問題要旗幟鮮明、立場堅定,敢于斗爭、善于引導。
-
生態美學如何推進美學原理研究
美學原理是對美學基本問題及其相互關系的研究,是美學研究之根本。
-
文藝的媒介生產——馬克思主義文藝生產媒介理論研究
內容提要 文藝生產以媒介為生產工具,媒介生產工具具有“工具本體”性和聯接、聚集、接合等媒介性,可以發揮出特殊的媒介化生產效應。
-
馬克思主義生態批評的超越性
生態批評家布伊爾將生態批評研究大體劃分為兩個階段。
-
紅色文學經典的英雄情懷及當下價值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追溯那段中華兒女用殷紅鮮血凝結的艱辛歲月,回望那段無數先烈以血肉之軀鑄就的卓絕歷程,我們既不能淡忘山河破碎、生靈涂炭的悲愴和凄楚,更不能忽略革命先輩奮勇抵抗、勇毅御寇的英雄情懷。
-
文學如何創造新人形象
如果把文學比作浩瀚的天空,典型形象就如燦爛的星座;如果把文學視為連綿的山巒,典型形象就如座座高峰。
-
譜寫新時代的青春之歌
“我國廣大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培育高尚品格,練就過硬本領,勇于創新創造,矢志艱苦奮斗,同億萬人民一道,在矢志奮斗中譜寫新時代的青春之歌。
-
中國文學地理研究與學科建設
文學地理學的研究在中國由來已久,但明確將其作為學科來建設發展,則是20世紀90年代后期的事。
關鍵詞:  文學地理2020-09-08
-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聯系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國家和民族興旺發達的根本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根本所在。
2020-09-06
-
共同書寫新時代的青春華章
盛夏8月,草木葳蕤。
2020-09-04
-
時在中春 陽和方起
廣東是改革開放的一方熱土,也是青年創業創作的一方沃土,同樣也是一片滋生和蓬發文學的希望之地。
2020-09-04
-
當好文學創作的生力軍
國運興,則文運興。
2020-09-04
-
新媒介推動文藝創新性發展
核心閱讀 短視頻歌曲不高深、不玄奧,卻通過用戶參與和視覺“增值”,展現噴薄而出的生命力、多彩生活的煙火氣,以其真誠質樸準確對接人們的情感需求,共同抒寫對生活的熱愛與執著 移動設備普及,短視頻強勁發展,成為新藝術形態生成與傳播的重要載體,成為延展和重塑傳統藝術的“云”舞臺,成為人們認知、感受、想象藝術的虛擬空間,成為折射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與審美期待的窗口 在新媒介引發的文藝變革中,創作新的經典作品、創作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精品,依然是值得心向往之的榮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改變了文藝形態,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藝類型,也帶來文藝觀念和文藝實踐的深刻變化。
-
比較認知詩學的理論建構
認知詩學醞釀于20世紀70年代,21世紀以來發展日益迅猛。
關鍵詞:  比較詩學2020-08-31
-
中國文學的源頭是原始巫術
中國文學的源頭有神話說、勞動說、卜祝辭說、六經說等。
-
數字人文的人文之維
數字人文是數字技術通過對人文研究領域的滲透和介入,帶來的方法論革新。
關鍵詞:  數字人文2020-08-31
-
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現實品格與文化主導力
當下的文化思想領域,思潮涌動、流派紛爭,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面臨嚴峻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