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更多優秀的作品奉獻給人民
核心閱讀 從生活故事中發掘詩意,將“史”的莊重性與“詩”的抒情性有機結合在一起,柳青創造出時代的史詩 路遙的“現實主義”看似尋常,實則不同于歷史上已有的各種現實主義,其中蘊含著路遙的獨特創造,以及他對世界的思考與態度 新時代為我們打開新的視野,也為我們帶來了新的經驗。
-
在文化自信中激發革命文化的活力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既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
-
堅定文化自信 奏響文化強國的盛世壯歌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用自己獨有的方式,完成了從延續了5000年的農耕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的成功轉型。
2020-11-09
-
在滿足人民文化需求中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
10月26日至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此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這是黨中央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從戰略層面對未來十五年國家發展描繪的宏偉藍圖。
2020-11-05
-
以文藝繁榮賦能文化強國建設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高度重視,從戰略和全局上作了規劃和設計。
2020-11-05
-
堅守中華文化立場 推動文學創作繁榮
立場問題是一個根本性問題,不僅體現在事關國家大事的抉擇中,也體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審美活動中。
-
創新與建構:新時代詩歌的雙重使命
民族國家主體性的確立 隨著時間的發展,其內涵漸漸豐富,尤其隨著時間的推進,歷史感的逐漸注入,新時代詩歌開始具有某種自足的意義,并區別于所謂新時期文學和新世紀詩歌。
-
打磨好文藝批評這把“利器”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已經發表六周年了。
2020-10-29
-
新時代扶貧文學體現中國生態發展人文意義
2020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之年,也是精準扶貧、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
2020-10-28
-
一個新的歷史高度
9月22日,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把文化建設提升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
-
把文化建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
在日前召開的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聽取與會專家代表發言后,發表了重要講話。
-
個人同一性理論的敘事學向度
個人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是西方哲學史上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用斯溫伯恩的話說,其核心任務就是探討“在T2時間的人P2與早先在T1時間的人P1是同一個人”的內涵或證據。
-
重視文化建設的文藝之維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重要講話中,總結出“正本清源、守正創新”是這幾年我國文化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根本原因,歸納并強調了文化在“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的“重要力量源泉”等四個“重要”的獨有地位,這兩方面的總結與歸納為今后我國文化建設尤其是“十四五”期間的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確立了目標。
-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道路
改革發展既是歷史的大趨勢,又是時代的主旋律。
-
構建新時代全媒體學習平臺
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堅持問題導向,提高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與水平,在宣傳報道中既做“訓練有素的質疑者”,又做“滿腔熱情的謳歌者”,對原則問題要旗幟鮮明、立場堅定,敢于斗爭、善于引導。
-
生態美學如何推進美學原理研究
美學原理是對美學基本問題及其相互關系的研究,是美學研究之根本。
-
文藝的媒介生產——馬克思主義文藝生產媒介理論研究
內容提要 文藝生產以媒介為生產工具,媒介生產工具具有“工具本體”性和聯接、聚集、接合等媒介性,可以發揮出特殊的媒介化生產效應。
-
馬克思主義生態批評的超越性
生態批評家布伊爾將生態批評研究大體劃分為兩個階段。
-
紅色文學經典的英雄情懷及當下價值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追溯那段中華兒女用殷紅鮮血凝結的艱辛歲月,回望那段無數先烈以血肉之軀鑄就的卓絕歷程,我們既不能淡忘山河破碎、生靈涂炭的悲愴和凄楚,更不能忽略革命先輩奮勇抵抗、勇毅御寇的英雄情懷。
-
文學如何創造新人形象
如果把文學比作浩瀚的天空,典型形象就如燦爛的星座;如果把文學視為連綿的山巒,典型形象就如座座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