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黨和人民事業是人類進步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2023-02-12
-
文藝評論作為一種對話性的言說方式
藝術創作是以感性為主、理性為輔的一種精神建構活動,文藝評論則是理性為主、感性為輔的一種價值判斷活動。
2023-02-09
-
新文科視野下中文專業的發展路徑
作為我國高等教育質量革命的重要一環,“新文科”建設根植于知識生產模式轉變、世界范圍內的產業革命、我國新時期面臨的發展難題以及高等教育自身發展新趨勢的時代背景中。
2023-02-08
-
傳承浩然正氣 倍增前行信心
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主席指出:“今天的中國,是賡續民族精神的中國”“每當辭舊迎新,總會念及中華民族千年傳承的浩然之氣,倍增前行信心”。
關鍵詞:  精神文明建設2023-02-07
-
陳亞軍:山鄉巨變題材創作的審美內涵
山鄉巨變題材是一種主題性創作,其思想性和藝術性是不可忽視的認知高度和寫作要求。
關鍵詞:  山鄉巨變2023-02-06
-
用精品佳作講好中國故事
核心閱讀 影視作品只有將鏡頭對準人民生活,探向廣袤大地,才能用萬千平凡奮斗者的故事展現真善美,給觀眾以心靈觸動和深刻印象。
關鍵詞:  中國故事2023-02-03
-
時間意識與中國抒情傳統
摘要:時間意識是中國抒情傳統得以建構的一種路徑。
關鍵詞:  抒情傳統2023-02-02
-
當代文學價值論觀念嬗變與話語建構
摘要:文學價值論是一種現代文學理論觀念與話語,在中國文論現代轉型中形成和建立,并在現當代文學和文論變革發展中不斷實現理論觀念嬗變與話語建構。
-
形塑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中華民族歷來具有深厚的天下情懷。
2023-02-01
-
不斷深化中華文明與世界各國文明的交流互鑒
中國歷史上,中華文化與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產生了深遠影響。
2023-02-01
-
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新時代新征程的各項事業發展作出了重大戰略部署,就文化領域而言,要求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關鍵詞: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023-02-01
-
中國傳統文藝創作思維探析
藝術思維是藝術活動主體對事物體驗、感知、想象和抽象的認知方式。
關鍵詞:  文藝創作2023-01-31
-
論新時代文學與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
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提出,“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并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進一步強調,“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這些重要論斷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特質,為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3-01-20
-
形象思維與文章之美
人的思維有兩種基本形式: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
2023-01-20
-
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芻議
推動文學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中國文學發展的鮮明主題,也是新時代作協工作的中心任務。
2023-01-20
-
山鄉巨變題材創作的審美追求
“山鄉巨變”是一種時代性的題材,其思想性和藝術性等方面的要求,對作家而言,是一種不可能忽視的認知高度和寫作技巧上的挑戰。
關鍵詞:  山鄉巨變2023-01-18
-
文藝的繁榮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的全面推進
現代化與文藝息息相關,中國式現代化尤其如此。
2023-01-18
-
本事批評:新時期文學研究的新窗口
新時期文學至今已走過40余年歷程,其間佳作紛呈,相關研究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2023-01-17
-
不斷提升新時代文藝評論供給能力和水平
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在《國難期中我們應有的自信》一文中指出:“真正的自信,換句話說,就是徹底的自知和自知后所下的決心,認清了達到盡這種責任的方法,然后下決心去腳踏實地、百折不撓地做下去,一直到最后的成功才罷休。
2023-0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