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塑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中華民族歷來具有深厚的天下情懷。
2023-02-01
-
不斷深化中華文明與世界各國文明的交流互鑒
中國歷史上,中華文化與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產生了深遠影響。
2023-02-01
-
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新時代新征程的各項事業發展作出了重大戰略部署,就文化領域而言,要求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關鍵詞: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023-02-01
-
中國傳統文藝創作思維探析
藝術思維是藝術活動主體對事物體驗、感知、想象和抽象的認知方式。
關鍵詞:  文藝創作2023-01-31
-
論新時代文學與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
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提出,“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并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進一步強調,“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這些重要論斷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特質,為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3-01-20
-
形象思維與文章之美
人的思維有兩種基本形式: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
2023-01-20
-
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芻議
推動文學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中國文學發展的鮮明主題,也是新時代作協工作的中心任務。
2023-01-20
-
山鄉巨變題材創作的審美追求
“山鄉巨變”是一種時代性的題材,其思想性和藝術性等方面的要求,對作家而言,是一種不可能忽視的認知高度和寫作技巧上的挑戰。
關鍵詞:  山鄉巨變2023-01-18
-
文藝的繁榮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的全面推進
現代化與文藝息息相關,中國式現代化尤其如此。
2023-01-18
-
本事批評:新時期文學研究的新窗口
新時期文學至今已走過40余年歷程,其間佳作紛呈,相關研究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2023-01-17
-
不斷提升新時代文藝評論供給能力和水平
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在《國難期中我們應有的自信》一文中指出:“真正的自信,換句話說,就是徹底的自知和自知后所下的決心,認清了達到盡這種責任的方法,然后下決心去腳踏實地、百折不撓地做下去,一直到最后的成功才罷休。
2023-01-14
-
以中國故事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并明確強調,“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2023-01-13
-
南帆:文學批評、闡釋與意義空間
摘 要 文學批評時常發起小規模的自省與反思活動,涉及的往往是一批熟悉的老話題。
2023-01-12
-
20世紀以來生產性文學批評的發展歷程與理論問題
一、20世紀以來生產性文學批評的發展歷程 20世紀以來,現代科技迅猛發展,信息技術、媒介技術成為無冕之王,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爆發式增長,從世界范圍看,社會結構從“工業社會”走向“后工業社會”(丹尼爾·貝爾),從“生產型社會”走向“消費型社會”(鮑德里亞),資本主義從“自由資本主義”“組織資本主義”走向“非組織資本主義”(斯科特·拉什、約翰·厄里)。
關鍵詞:  文學批評2023-01-10
-
講好奮進故事 匯聚磅礴偉力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人文風貌的代表、文化自信的表征,也是鑄造靈魂的事業。
2023-01-09
-
新時代的中心任務要求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聯系文學創作,我感受最深的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說到的兩個結合——“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2023-01-09
-
培育造就規模宏大的德藝雙馨文藝人才隊伍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并進一步強調了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2023-01-07
-
張慧瑜:新當代意識下的中國文藝形態
引言 當代意識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形成的社會意識,是與革命文化、現代文化相關但又不同的時代精神。
2023-01-05
-
中國當代知識體系構建的基礎與途徑
摘要:知識體系是人類文化得以傳承、創新和發展的重要基礎與直接載體,也是一種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念得以養成和延續的載體。
2023-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