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屆續冬詩歌翻譯獎獲獎名單公布
“續冬詩歌翻譯獎”基于詩人、學者、譯者胡續冬(本名胡旭東,1974-2021)生前學術志趣以及家屬意愿創立,由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世界文學研究所主辦,旨在獎勵全國在讀高校生(包括本科、碩士、博士階段)的優秀詩歌翻譯成果,以紀念胡續冬在研究、翻譯和講授外國詩歌方面的突出貢獻,嘉獎年青人對詩歌譯介的熱情和投入,推動高校校園外國詩歌研究和翻譯實踐的發展。
2023-08-22
-
董強:在閱讀中探索更好的人生
他是法蘭西道德與政治科學院200余年來首位華人通訊院士,曾獲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勛章和“教育騎士”勛章;他是米蘭·昆德拉唯一的中國學生,曾發起設立傅雷翻譯獎;他將《小說的藝術》《云的理論》等名著譯為中文,又將《論語》譯為法文,還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勒克萊齊奧合作出版《唐詩之路》,搭建中法文化溝通的橋梁……他就是北京大學燕京學堂院長、博雅特聘教授董強。
2023-08-18
-
使那粗糙的世界顯得如此柔和
2003年,為編《穆旦詩文集》,經詩人杜運燮先生介紹,我與楊苡老師相識并通信。
2023-08-16
-
“異”的擺渡:譯者在數字時代的使命
胡桑,詩人、譯者、學者。
2023-07-26
-
翻譯家楊苡《一百年,許多人,許多事》:“記憶是抵抗時間的方式”
楊苡先生是中國著名的文學翻譯家,譯有《呼嘯山莊》《永遠不會落的太陽》《天真與經驗之歌》等,“呼嘯山莊”這個譯名由她首創。
關鍵詞:  楊苡2023-07-21
-
翻譯的幸福
新近出版的譯作《保羅·利科論翻譯》中有一個比喻的觀點,認為翻譯也有幸福。
2023-07-13
-
核聚變式的小說沖擊波
大衛·福斯特·華萊士,總愛寫毛線般糾纏不清的句子,和看似“混亂”異常的大部頭。
2023-07-12
-
架起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
西班牙中國問題專家安德烈斯·埃雷拉在他的文章中曾這樣寫道:“上世紀80年代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西班牙關于中國的研究并不充分,高校對中國研究的熱情尚未覺醒,有限的進步往往是由某個具體項目或個別學者推動。
2023-07-05
-
攀登者——記《資本論》翻譯者張鐘樸
1953年夏天,當23歲的張鐘樸去中共中央編譯局入職時,應該會想起1944年小學畢業后考上的天津工商學院附中。
2023-07-02
-
《兩種孤獨》譯者侯健:回歸拉美文學爆炸原點,理解孤獨
《兩種孤獨》記錄了兩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秘魯作家巴爾加斯·略薩和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于1967年的一次對談。
2023-06-30
-
朱光潛一封信引出《堂吉訶德》翻譯史
2019年出版的《朱光潛年譜長編》收有朱光潛寫給長子朱陳(式粵)的30封信,第一封信內容是朱陳有意翻譯《堂吉訶德》(Don Quixote),托朱光潛購買借閱英譯本。
關鍵詞:  《堂吉訶德》2023-06-26
-
中阿典籍互譯的啟示:文化交流需要市場機制和政府的雙重推動
2023年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期間,承擔中阿典籍互譯項目的五洲出版社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辦了中阿典籍互譯出版工程成果發布會。
2023-06-21
-
安妮·埃爾諾:帶來更多的知識和自由
安妮·埃爾諾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法國女作家。
2023-06-20
-
西譯的“復照”
王維的《鹿柴》是其山水詩的代表作,“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2023-06-19
-
捧著一顆心來 不帶半根草去
2018年,作者為楊苡期頤壽專門制作了紀念冊(吳曉梅攝) 楊苡先生挾著墨跡未干的“口述自傳”,優雅地一轉身,化作一片白云,融入藍天,與自然同在了。
2023-06-14
-
優質的重譯須有新的發現
英國國家劇院2015年版《哈姆雷特》劇照 優質的重譯必須在他人譯文的基礎上,有許多處新的發現,有突破性的改善。
2023-06-09
-
孫犁作品的出版與海外傳播
孫犁作品薈集 不同版本的《荷花淀》 今年是孫犁(1913年5月11日—2002年7月11日)誕辰110周年。
2023-06-02
-
《貝奧武甫》增訂版綴言
《貝奧武甫》初版的譯注,大約始于一九八七年秋,八九年春完成,次年元月定稿付梓。
關鍵詞:  《貝奧武甫》2023-05-16
-
“巴蜀譯翁”楊武能:花60年做文學翻譯的人,以后不會有了
楊武能的成名作是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托馬斯·曼的《魔山》則是他最滿意的代表作。
關鍵詞:  楊武能2023-05-08
-
蒲隆談英美文學翻譯
著名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曾評價道:“約翰生之于英國,猶如愛默生之于美國,歌德之于德國,蒙田之于法國:他們都是民族的圣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