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榮互聯網條件下新大眾文藝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十五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繁榮互聯網條件下新大眾文藝”。這一新部署及時回應當代中國文藝發展新潮流,有利于推動科技與文藝雙向賦能向縱深發展,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把那些迸發于網絡空間的創新靈感、涌動于時代潮頭的創造熱情,最大限度匯聚轉化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同時讓更多的人有更多機會投身新時代文化創造洪流,用文學藝術的方式書寫和展示屬于自己的精彩故事。
2024年,陜西的《延河》雜志刊發《新傳媒時代與新大眾文藝的興起》一文首倡“新大眾文藝”,隨后文化界理論界展開持續熱烈討論,形成全國性的熱點文化現象。“新大眾文藝”植根新時代中國文化土壤。當今時代,中華文明復興之路不斷邁進,人類文明發展格局和演進態勢在多樣文化交流交融交匯中深刻調整和重塑,呼喚并孕育著文化創造的新動力和新格局。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穩步推進,群眾受教育程度和社會文明水平普遍提升。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博物館免費開放,文藝志愿服務深入基層。我國移動互聯網用戶數突破16億,5G網絡覆蓋率超90%,文化設施和活動在“云端”惠及更多城鄉群眾。國風國潮在全社會特別是青年群體中形成“新中式”審美風尚,美術展、快閃等在樓宇商圈廣受歡迎,高藝術含量的文創產品火爆出圈,村歌嘹亮唱響,藝術鄉建繁花綻放……經濟社會發展對文化藝術的規模、質量和樣態提出新要求,并為其開辟更加廣闊的空間。文藝,正在成為生活的剛需,給越來越多的人帶來享受和創造的“雙倍快樂”。
“新大眾文藝”接續人民文藝的精神血脈。中國共產黨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覺的黨,黨的百年奮斗凝結著我國文化奮進的歷史。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把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中華民族新文化作為自己的使命,積極推動文化建設和文藝繁榮發展。今天,作為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主體的“大眾”不僅是生活的擔當者,更是生活的講述者;不僅是文化的享有者,更是文化的創造者;不僅是文藝敘事的素材,更是敘事的主體,他們以更昂揚自信的姿態承擔起文化創造的時代使命。接續人民文藝精神血脈的新大眾文藝浪潮不但在文藝聯結大眾的“量”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規模,而且由于新技術加持在文藝聯結大眾的“質”上邁向新境界。
“新大眾文藝”彰顯新技術新媒介發展紅利。技術進步是文藝創新的重要基礎。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介奠定了新大眾文藝興起的前提條件。科技進展、媒介更迭及其對文藝領域的介入,在催生新的文藝類型的同時,也從總體上降低創作門檻。近幾十年來,在互聯網的加持下,文藝呈現新意勃發、快速迭代的發展態勢。從最早的“在網上傳播的文藝”到“網生文藝”,從傳統戲曲曲藝在短視頻平臺贏得大批年輕粉絲到文化主題網絡直播間成為人們文藝生活打卡地……互聯網不但為文藝提供了新題材新內容,還賦予其新形式新美學。據第5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5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1.23億人,互聯網普及率79.7%,短視頻、微短劇用戶規模分別達10.68億人、6.26億人。《2024年度中國網絡文學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底,我國網絡文學作品累計規模約為4210萬部,網絡文學用戶規模累計達6.38億人,網絡文學平臺駐站作者總數為3030.1萬人。互聯網等新技術的普及和廣泛運用,從平臺載體、題材內容、媒介基礎、美學內涵等多個維度對文藝發生影響,重構了文藝創作、發表和交流的機制,使更多創作才華和愿望得到釋放,也使更多創作者及其成果被看見,而這又反過來促進了創造創新活動,催生出更多創作者,勾畫出生機勃勃、新品涌現的文藝新圖景。
作為一種敞開的、生成中的文藝,新大眾文藝孕育于20世紀早期以來文藝大眾化的時代延長線,萌生于新技術新媒介和社會文化繁榮的交叉點,興盛于社會教育程度和文明程度普遍提升的現實中。它是新媒介條件下文藝創作傳播接受方式的迭代革新,也是社會主義文藝初心和本質的時代彰顯,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了文藝力量。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一個階梯式遞進、不斷發展進步的歷史過程。“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提升社會文明程度,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是“十五五”時期重要目標,為繁榮新大眾文藝指明了方向。在新大眾文藝浪潮中,流水線上的產業工人、電動車上的外賣騎手、商圈樓宇的保潔阿姨、小店小鋪的服務員、田間地頭的農民大叔,憑借對生活的熱情與敏銳,用鏡頭、畫筆和文字,鮮活而即時地反映多樣細分的現實生活,奉獻出詩歌、小說、散文、書畫、短視頻、微短劇等文藝作品,帶給人清新質樸的審美享受。同時也要看到,新大眾文藝正處于成長過程中,面臨著不少“煩惱”和問題。比如,在主題上,如何以個體私人化的表達傳遞社會主流價值;在內容上,如何以碎片化的生活折射時代發展圖景;在形式上,如何在保持原生態新鮮的同時不失藝術應有的精致;在傳播上,如何用好大數據個性化推薦優勢又避免落入“算法繭房”“唯流量論”的陷阱;在功能上,如何在呈現群眾文化創新成果的基礎上激發更強勁的創新活力并以此賦能經濟社會整體發展;在研究上,如何總結新大眾文藝的規律性認識并以此推動其行穩致遠;等等。
展望未來,“十五五”規劃建議納入新大眾文藝為推動其健康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對于這股文化新浪潮中涌現出的作品和案例,應當保持密切關注,在廣泛收集的基礎上進行客觀評估、科學分析,更加精準地為之畫像,從而凝聚學界業界以及管理部門關于“新大眾文藝”的基本共識。同時,充分發揮文藝評論引導創作、推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的重要作用,立足新大眾文藝發展實踐創新文藝評論術語、范式和文風,對新作品新現象加以精準、有效的評論,褒優貶劣,激濁揚清,推出標志性、示范性作品,為其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生態。
(作者系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