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賈芝:拓荒中國民間文藝事業的“草根學者”
賈芝先生(1913年-2016年)是成就卓著的民間文藝學家、民俗學家,新中國民間文藝事業的開拓者、奠基人,曾任中國文聯第七、八、九屆榮譽委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名譽主席。
2023-12-12
-
葛兆光:一封信,一本書、一段史料和一點感想
李學勤(1933.3.28-2019.2.24) 一封信 我不記得第一次見到李學勤先生是什么時候了,大概是在1980年代末?我好幾次去過他在昌運宮的住宅。
2023-12-12
-
“磨到十多遍也不多”
2018年冬,學院通知該為畢業論文聯系導師了。
2023-12-12
-
周樟壽,周豫才,周樹人 魯迅本名究竟是哪個?
魯迅對于現在的青年人來說,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古人。
2023-12-12
-
張昌華:雙葉叢書背后的故事
“雙葉叢書”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我為夫婦作家編的散文合集。
2023-12-11
-
老舍、趙樹理、曹禺等人談《張羽煮海》
1953年2月號的《說說唱唱》,發表了王亞平以唱詞形式寫成的《張羽煮海》。
2023-12-11
-
王嘉龍:由《瑣事閑錄》說開去
我的書桌上有名為“瑣事閑錄”的一書一文,書是清人張畇(字林西)所著,文是知堂(周作人)讀張著有感所寫。
2023-12-11
-
海派文化的差序交匯
近代以來,海派文化紛繁復雜卻“萬殊一體”,其與時俱進又一以貫之的演進軌跡清晰可見。
2023-12-11
-
趙玫:德培的世界
編者按: 兩個多月前的9月28日,《文學自由談》刊作者、知名評論家程德培先生去世,我們深感痛惜。
2023-12-10
-
鄭振鐸1939年日記在滬展出:看愛書人劫中得書
鄭振鐸(1898-1958),是我國現代知名文學家、藏書家、出版家、文物收藏家。
2023-12-08
-
張香還:重讀施蟄存先生給我的27封信
那一年,沈從文先生南來,住在蘇州九如巷。
2023-12-08
-
柳亞子為頤和園賦詩30首
1949年4月25日,著名詩人柳亞子來到頤和園的益壽堂休養,在不到200天休養的日子里,竟揮毫賦詩260余首,其中,贊美頤和園風光和人文景觀的就有30余首。
2023-12-08
-
吳學昭:又是一年“一二·九”
每年進入冬月,寒氣襲人,走在北京西直門大街上,都會心不由己地想起“一二·九”前輩們幾十年前在此周圍行進的腳步,耳邊響起“同學們,大家起來,肩負起天下的興亡……”的歌聲。
2023-12-08
-
陳平原:作為教育家的林紓
作為教育家的林紓很少被人提及 將近十年前,具體說是2014年10月11日,我在福州工程學院主辦的“林紓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做主旨演說,題為《古文傳授的現代命運——林紓與北京大學的“愛恨情仇”》,日后改寫成兩篇論文,一是初刊《文學評論》2016年第1期的《古文傳授的現代命運——教育史上的林紓》,一是發表在《文藝爭鳴》2016年第1期的《林紓與北京大學的離合悲歡》。
2023-12-07
-
于右任的“鐵箱”之謎
“民國元老”于右任早年曾擔任南京國民政府審計院、監察院院長等要職,以“天下為公”為座右銘,參與創建復旦大學、上海大學等名校,他公正廉明、一生清貧,不住豪宅、不坐豪車、布衣粗食,書法寫得最多的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彰顯出兩袖清風的襟懷。
2023-12-07
-
京城文化館尋跡
最近一段時間,全國多地的文化館因開辦“夜校”而受到年輕人追捧,令這種傳統公共文化設施重回人們的視野。
2023-12-07
-
田漢寫戲點滴事
漫步在上海的一些街區,仿佛總能看到“國歌之父”田漢伏案寫戲的身影,他與上海的情誼可謂深厚。
2023-12-07
-
看見秋瑾——讀夏曉虹《秋瑾與二十世紀中國》
秋瑾的生命在32歲以鮮血澆鑄定格,關于她的言說則更趨豐富,不僅在世人心口間流轉,而且在報刊、回憶錄、筆記、小說等海內外文獻里豐盈,在戲劇舞臺、電影等媒體上閃耀,時至今日綿延不絕。
2023-12-07
-
緬懷詩人屠岸:詩愛者,詩作者,詩譯者
2017年12月16日下午5點,著名詩人、翻譯家、編輯家屠岸先生在京逝世,享年94歲。
2023-12-07
-
郭娟:卞之琳的詩文與青春往事
一、詩謎 卞之琳的詩,是讓人著迷的一個謎。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