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京城文化館尋跡
    來源:北京晚報 |   2023年12月07日10:46

    最近一段時間,全國多地的文化館因開辦“夜校”而受到年輕人追捧,令這種傳統公共文化設施重回人們的視野。自新中國成立至今,北京的各級文化館一直是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場所,有過蓬勃發展的輝煌,也有過在市場經濟浪潮中“嗆水”的困窘。如今,伴隨著《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條例》的實施,京城的文化館正嘗試開辟公共文化服務的新路徑,不斷增強市民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

    50年代文化館蓬勃興起

    新中國成立后,文化館在京城蓬勃興起,各區建有文化館,街道、鄉村建有文化站。

    由于那個年代文盲、半文盲比較多,文化館早先的中心工作是辦識字班、開展識字教育。據本報1952年11月23日2版《各區文化館開辦速成識字實驗班已有兩千多婦女得到了學習機會》報道,當年,北京各區文化館開辦了64個速成識字實驗班,招收了2000多名市民,其中百分之八九十是婦女。這些市民參加學習后,一般都能認識2000字,能夠閱讀通俗讀物,寫三五百字的短文,個別學員還能寫兩三千字的文章。

    作為政府興辦的文化事業單位,文化館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擔負著一項重要職能——宣傳時事政策和法令。

    1953年,為配合貫徹婚姻法運動,石景山區北辛安鎮文化館在館內布置了“貫徹婚姻法宣傳室”。宣傳室的墻壁上貼著諷刺舊式婚姻的漫畫,如早婚、納妾、買賣婚姻、童養媳、虐待婦女等,還有為爭取婚姻自主而斗爭并得到幸福生活的連環畫。桌子上,擺著70多種有關婚姻法的連環畫和通俗讀物。宣傳室開放6天,就迎來4500多名觀眾參觀。(1953年3月29日《北京日報》3版,《北辛安鎮文化館布置“貫徹婚姻法宣傳室”》)

    1954年,為了向市民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東四區文化館在東四北大街文化站舉辦了圖片展覽,介紹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斗爭簡史,以及新中國成立后在政治、經濟等方面取得的成就等。展覽舉辦了8天時間,共有10252人參觀。(1954年8月13日《北京日報》3版,《東四區文化館展覽憲法草案圖片》)

    當然,組織各項群眾文化活動是文化館的“正差”。比如每年元旦、春節期間,各區文化館會舉辦游藝會、燈謎會以及歌舞、曲藝、雜技、話劇和木偶戲表演等。遇到重要的紀念日,文化館也會安排豐富多彩的活動。像1957年,市中蘇友好協會文化館就舉辦了蘇聯音樂電影會、中蘇詩歌朗誦會等多項活動,來慶祝十月革命40周年。(1957年10月23日《北京日報》2版,《友協文化館活動豐富多彩》)

    除此之外,文化館還設有閱覽室和書報處,常舉辦科學、文藝、時事講座,或開展讀報活動,提升市民的文化水平。

    那些年,文化館辦得紅紅火火,凡是跟文化有關的事,人們首先會想到文化館。

    業余文化活動陣地人才輩出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北京的文化館、站已經遍布城鄉,隨著規模的擴大,服務內容也不斷延伸,漸漸成為老百姓業余文化活動的主陣地。

    開展各種文化娛樂活動自然是文化館的“老本行”。當時的東城、西城、崇文、宣武等區文化館經常舉辦文藝演出、書報閱覽、棋類比賽等活動,每年都吸引著數十萬市民參加。房山、密云、通縣、大興、懷柔、延慶等縣文化館成立了文藝小分隊,深入山區和偏遠農村演出,或者組成文化小分隊,帶著圖書、照相機等到田間地頭為農民服務,大大豐富了人們的業余文化生活。

    在開展文化活動的同時,文化館會根據實際需求開辦一些培訓班。據本報1981年5月11日1版《東城文化館培訓待業青年一千二百名》記載,為了給待業青年升學、就業創造條件,當時東城區文化館開辦了美術、書法、攝影、照片著色、古漢語、外語、鐘表修理等多個培訓班。參加西洋畫班的待業青年經過培訓,有10多人考上了高等美術院校;參加電工班的待業青年,有10多人當上了電工。

    那時候,在文化館授課的老師很專業。像東城區文化館開辦的照片著色班,請的是中國照相館的師傅去講課,表演藝術訓練班則是由北影和人藝的著名演員負責教學。崇文區文化館的文學創作員鄭效農,先后創作并拍攝完成了四部電視連續劇,其中《大馬路、小胡同》《帶后院的四合院》曾獲“飛天獎”的提名獎,至今還為“老北京”們稱道。

    老師教得好,學員人才輩出。東城區文化館業余文學組培養的學員,其作品經常被報刊選用,因為喜歡文字工作,有的學員成了新聞出版單位的編輯、記者,有的成了文藝單位的創作員,還有的成了專業作家。(1983年4月16日《北京日報》2版,《東城區文化館重視培養文學新人》)朝陽區文化館從基層選拔、培養的10名歌手參加全市青年歌手比賽,全部獲獎,其中來自來廣營鄉的青年農民劉秀清被中央歌舞團破格錄用。(1985年10月7日《北京日報》1版,《開展各種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豐臺區文化館美術部組織南苑鄉的農民作者赴太行山寫生,返京后,他們創作了百余幅充滿泥土氣息的農民畫,展出后受到專家和觀眾的一致好評。(1990年5月2日《北京日報》4版,《豐臺區農民畫創作蓬勃發展》)

    到上世紀90年代末期,北京已建成近20個區縣文化館、300多個文化站。在圖書館、電影院等文化設施還不夠完善的情況下,很多人通過這些文化館、站提高了文化素養,充實了精神生活。(2000年12月27日《北京日報》16版,《充滿希望與活力的本市群眾文化》)

    在市場經濟浪潮的席卷下,文化館一度面臨著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與開展經營性文化活動的沖突,當政府對文化館的財政撥款由全額轉為差額,而文化館還沒有找到合適出路的那段時間,文化館的日子不太好過。

    2000年,民革北京市委的一項調研報告顯示,當時北京各區縣文化館中,1/3運行較好,1/3勉強維持,1/3處境艱難。處于中游的館,只滿足于政府給多少錢,辦多少事;處于下游的館,職工只有發工資時才去“點點卯”。(2000年3月1日《北京日報》10版,《文化館何時再“火”起來》)

    隨著圖書館、劇場、影院、博物館等文化設施的興建,人們的業余文化生活有了更多選擇,文化館的地位大不如從前。除了年、節活動,日常到文化館參加活動的年輕人越來越少,“捧場”的多為老年人和孩子。文化館也只好在這兩類人群中下功夫。以至于有那么一段時間,提起文化館,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唱歌跳舞演奏樂器的大爺大媽,或者被家長送去參加各種文藝培訓班的娃娃。

    據本報2000年5月8日8版《這里活動很精彩》報道,全市第一家中老年人文化藝術活動中心在西城區文化館成立。在這里,中老年人學習電子琴、二胡等樂器演奏技法,體會布貼等手工藝制作的樂趣,聽京劇名家清唱、參與戲曲票友登臺彩唱等活動,真正找到了“自己”。

    朝陽區文化館的英語角吸引了不少孩子。12歲的孫斌家住宣武區虎坊橋,他每個周六都要和媽媽一起去這個英語角,盡管路上要倒三次車,依舊風雨無阻。三年下來,孫斌和中外大朋友已能流利地聊計算機、軟件開發等話題。每次英語角舉行聯歡會,他還要表演節目,次次都博得觀眾熱烈的掌聲。(2000年12月28日《北京日報》8版,《朝陽文化館招招招人》)

    但只服務于“一老一小”,顯然并不能完全符合文化館公共服務的定位。

    市社科院曾對全市2209名市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參與度和滿意度進行過調查,結果顯示:市民對文化館的年均光顧次數很低,93.7%的人平均每年到館5次以下,其中,58.6%沒去過文化館,35.1%的人每年到館次數為1到5次。在滿意度方面,有56.9%的人對文化館的情況不清楚,對文化館服務表示滿意和基本滿意的市民只有40.8%。(2013年1月14日《北京日報》7版,《5成市民1年內未去過文化館》)

    不再“抱著水缸喊口渴”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為了不再“抱著水缸喊口渴”,北京的文化館不斷開辟公共文化服務的新路徑。

    2004年,朝陽區文化館所屬“9劇場”正式向社會開放。這是一組大小風格不同的多劇場集聚演出場所,創立之初便吸引了林兆華、李六乙等著名導演工作室落戶,《櫻桃園》《非常麻將》《口供》《將愛情進行到底》等戲劇上演時幾乎場場爆滿。有意思的是,觀眾在這里看戲完全不必正襟危坐,長條凳、馬扎或者席地而坐都可以,觀看位置也不固定,可以自選角度,甚至可以站在樓上俯視整個表演……漸漸地,這種時尚的演藝方式吸引了大批年輕人涌入文化館,在首都年度小劇場演出中,朝陽區文化館的場次占到三分之一,最高一年演出了上千場。(2017年9月10日《北京日報》1版,《朝陽區文化館:從有形的館到無形的管》)

    吸引年輕人的還有東城區文化館的“夜校”課程。今年以來,東城區文化館增設了晚間和周末課程,像古典舞課就很有吸引力,去上課的有近三分之一是年輕人。之所以選擇文化館,一是因為文化館的夜間課程方便了上班族,還可以結識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二是因為文化館收費較為合理,老師也更專業。

    今年5月27日,北京市文化館領域首次嘗試的超長夜間服務“文化館奇妙夜”在石景山區文化中心亮相。當天9時至24時,文化中心一直開放,并聯動市、區文化資源為居民提供雜技演出、音樂會、文創市集、美術展覽等豐富活動。“這次文化中心的奇妙夜是我們參與過的品質最好的消夏文化活動。而且就在家門口,太方便了。”市民馬女士感慨。(2023年5月28日《北京日報》4版,《北京首次舉辦“文化館奇妙夜”》)

    今年8月,北京根據新實施的《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條例》要求,舉行了首屆文化館服務宣傳月活動。期間,市、區、街鄉、社村四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聯動發力,以872項、5245場公益文化活動,覆蓋了不同年齡、職業、興趣愛好人群。(2023年8月6日《北京日報》1版,《北京啟動首屆文化館服務宣傳月》)

    如今,北京的文化館正通過提供多元體驗,讓首都市民享受新時代的文化藝術盛宴。

    国产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愉拍精品| 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HD| 国产精品国产国产aⅴ|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久久久小说| 国产精品无套内射迪丽热巴| 精品国产日韩一区三区| 青青草国产精品久久| 91麻豆国产精品91久久久| 国产免费阿v精品视频网址| 狠狠入ady亚洲精品|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永久∴|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已方|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中文字幕| 久久久九九有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制服丝袜|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一区二区三人妻视频| 久久66久这里精品99|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青青草国产三级精品三级|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观看 | 97精品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精品二区| 精品400部自拍视频在线播放| 精品日产卡一卡二卡国色天香|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涩爱| 糖心vlog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视频精品免费观看99| 在线成人精品国产区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嫩草影院久久| 日本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麻豆精品原创| 5x社区精品视频在线播放18| 国内精品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91麻豆国产福利精品| 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蜜芽| 七次郎在线视频观看精品|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