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慕寧:麯糵相依伴浮生
“平生耽綠蟻,半道入青樓。
2024-01-26
-
雪藏七十年后面世 柳青遺稿有著怎樣的斷舍離?
柳青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出版過《種谷記》《銅墻鐵壁》《創業史》3部長篇小說。
2024-01-26
-
“為學術”的《中國民間文學大系》
“忠實記錄”是民間文學搜集整理工作中逐漸形成的經驗原則。
2024-01-26
-
《青海湖》2024年第1期刊發昌耀兩篇未刊稿
昌耀未刊稿(二題) 昌 耀 在理發店的一次歷險 *題目為編輯所加 下面,我要講到的事件,我至今印象深刻,讓我隱隱感到人性的卑怯與無能,以為可比之于一次歷險。
2024-01-25
-
日記里的近現代教育史
大約上世紀90年代以來,日記、書信這類私人文獻越來越受關注,出版界也很樂于推動它們的出版。
2024-01-25
-
文人與“小鳥天堂”
1933年6月初,巴金造訪廣東省新會縣。
2024-01-25
-
周有光借學費上大學
1923年,17歲的周有光報考了免費的師范學校,畢竟家庭貧困是一個重大障礙;可是心有不甘的小伙子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參加了號稱當時“最好的大學”圣約翰大學的考試,還真考上了。
2024-01-25
-
李炳銀:路遙何以崇高和偉大
路遙逝世30多年了。
2024-01-24
-
佚信中尋找茅盾創作電影劇本的答案
茅盾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創作過電影劇本,但過去茅盾研究界只有一些片言只語的傳說,茅盾在什么時候收集材料?什么時候創作?都沒有明確回答,一些茅盾年譜也沒有明確記載。
2024-01-24
-
雷頤:我與“海外中國研究叢書”
與大多數“七七”“七八”級同學一樣,我也是上大學后、已經二十幾歲才開始學英語的。
2024-01-24
-
林微音和魯迅的論戰始末
2023年11月6日,筆者在《五色土》刊發的《林徽因改名始末:才女光芒下的“普通人”林微音》一文中,試圖重新解讀“林徽因改名”這樁現代文學史上的公案,為“普通人”林微音說兩句公道話。
2024-01-23
-
啟明晨星——風云際會的新文化運動先驅者們
箭桿胡同20號是一座不大的院落,隱身在東華門大街北側曲折幽靜的胡同深處。
2024-01-23
-
重寫“梅蘭”續情誼
一九四八年,梅蘭芳與張大千在上海。
2024-01-23
-
陳平原:十二幀照片的追憶——我眼中的孫玉石先生
編者按: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著名文學史家孫玉石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于2024年1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
2024-01-23
-
英雄、兒女與神魔——20世紀50—70年代文藝的“故事學”
關于20世紀50—70年代文藝,王富仁曾評價說:“在戰爭歷史題材和農村現實題材長篇小說的創作方面,這個時期的成就是超過了現代文學史上的成就的。
2024-01-22
-
略談“讀書得間”——跟隨金寶祥先生問學記
金寶祥先生(1978) “間”,本作“閒”,從門,從月。
2024-01-22
-
黃毅憶大伯黃永玉:故鄉的夢
女兒上幼兒園時,有天在街上忽然問:“爸爸,什么是故鄉?” 聽她這一問,我猜她一定是在動畫片里碰到了這個詞,于是使勁把“故鄉”往幼兒園孩子能理解的意思上靠,找她能聽得懂的詞句比喻解釋,她眨巴著眼,聽著,忽然眼睛一亮:“就是本來的家!” 我馬上“是的!是的!”,緊張的心松弛下來,驚喜也欣喜。
2024-01-22
-
魯迅與《中國礦產志》
談及魯迅,很多人會懷念他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重大貢獻,懷念他致力于以文學啟蒙國民思想、致力于用文藝改造國人靈魂。
2024-01-22
-
憶大伯黃永玉:故鄉的夢
女兒上幼兒園時,有天在街上忽然問:“爸爸,什么是故鄉?” 聽她這一問,我猜她一定是在動畫片里碰到了這個詞,于是使勁把“故鄉”往幼兒園孩子能理解的意思上靠,找她能聽得懂的詞句比喻解釋,她眨巴著眼,聽著,忽然眼睛一亮:“就是本來的家!” 我馬上“是的!是的!”,緊張的心松弛下來,驚喜也欣喜。
2024-01-22
-
胡適“助力”沈從文的姻緣
沈從文與張兆和 1923年,在舊軍隊中混跡數年的沈從文,受新思想的影響,去往北京求學。
2024-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