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平原:作為教育家的林紓
作為教育家的林紓很少被人提及 將近十年前,具體說是2014年10月11日,我在福州工程學院主辦的“林紓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做主旨演說,題為《古文傳授的現代命運——林紓與北京大學的“愛恨情仇”》,日后改寫成兩篇論文,一是初刊《文學評論》2016年第1期的《古文傳授的現代命運——教育史上的林紓》,一是發表在《文藝爭鳴》2016年第1期的《林紓與北京大學的離合悲歡》。
2023-12-07
-
于右任的“鐵箱”之謎
“民國元老”于右任早年曾擔任南京國民政府審計院、監察院院長等要職,以“天下為公”為座右銘,參與創建復旦大學、上海大學等名校,他公正廉明、一生清貧,不住豪宅、不坐豪車、布衣粗食,書法寫得最多的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彰顯出兩袖清風的襟懷。
2023-12-07
-
京城文化館尋跡
最近一段時間,全國多地的文化館因開辦“夜校”而受到年輕人追捧,令這種傳統公共文化設施重回人們的視野。
2023-12-07
-
田漢寫戲點滴事
漫步在上海的一些街區,仿佛總能看到“國歌之父”田漢伏案寫戲的身影,他與上海的情誼可謂深厚。
2023-12-07
-
看見秋瑾——讀夏曉虹《秋瑾與二十世紀中國》
秋瑾的生命在32歲以鮮血澆鑄定格,關于她的言說則更趨豐富,不僅在世人心口間流轉,而且在報刊、回憶錄、筆記、小說等海內外文獻里豐盈,在戲劇舞臺、電影等媒體上閃耀,時至今日綿延不絕。
2023-12-07
-
緬懷詩人屠岸:詩愛者,詩作者,詩譯者
2017年12月16日下午5點,著名詩人、翻譯家、編輯家屠岸先生在京逝世,享年94歲。
2023-12-07
-
郭娟:卞之琳的詩文與青春往事
一、詩謎 卞之琳的詩,是讓人著迷的一個謎。
2023-12-06
-
程千帆的生活賬本與學術年輪
從維護學者形象的純粹度而言,程千帆《閑堂日記》的出版似顯得不合時宜。
2023-12-06
-
永不言倦的出版人劉碩良
得知劉碩良前輩離世的消息,我不愿相信,或者說不愿接受,不能接受。
2023-12-06
-
深情而內斂的《再別康橋》
同樣是以母校為題,徐志摩的情感為什么在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中奔放,卻在詩歌《再別康橋》中收斂? 這有些耐人尋味。
2023-12-06
-
《生活日記》中的“茅盾在新疆”
1939年3月11日,著名作家茅盾等人乘汽車經過鄯善、吐魯番,翻越天山,來到迪化,開啟了他為時一年多的新疆生活。
2023-12-05
-
楊天石:對近代舊體詩文整理的一點思考
不同時代,其文學的內容和風格都會不同。
2023-12-05
-
誰為《簫聲》題寫了詩句?
《北京晚報》2023年10月9日刊登的《1933年巴黎中國美術展覽會之際徐悲鴻與盛成交往考》(以下簡稱《交往考》)一文中,筆者對盛成的有關表述進行過一番考訂,其中就對盛成所稱“瓦萊里在徐悲鴻《簫聲》畫上題詩”一事提出了質疑,當時限于文獻資料不足,未展開論述。
2023-12-05
-
王培軍:讀《蒼虬閣詩稿七種》
陳曾壽(1878-1949)是晚清同光體的一位中堅詩人,亦是近代詩壇名家的代表之一,同時也可說是中國古典詩人最后的殿軍人物。
2023-12-05
-
大刀有靈:訪郭澄清先生紀念館有感
很早就想去寧津縣時集鎮郭杲村,拜謁作家郭澄清先生紀念館,瞻仰郭先生的故居。
2023-12-04
-
早期《申報》與海派文化
《申報》自創辦伊始,直至19世紀末,在經濟上或許并沒有達到其原始投資人的全部預期,但在新聞、傳播乃至出版方面,無疑為近代中國拉開了新的歷史序幕。
2023-12-04
-
陳思和:紀念一個文學評論家
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用“文學評論家”作為身份標志了,但我還是覺得,用這個身份來稱呼程德培是最合適不過的。
2023-12-04
-
李洱:憶德公
以后去上海,再也見不到德公了。
2023-12-03
-
慕津鋒:我與詩人屠岸先生的交往
2023年是屠岸先生誕辰一百周年,先生離開我們已經6年,但他的朋友們從未忘記過他,中國當代文學也從未忘記過他。
2023-12-01
-
范文瀾鬧革命
提到范文瀾,大家最先想到的是歷史學家,是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首任所長和中國史學會副會長,政協的同志可能還知道他是政協第三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全國政協原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首任主任,開創了人民政協文史資料的征集和保存工作。
2023-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