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將中國小說的傳統重新擦亮
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小說形成了有別于西方的傳統。
2018-11-13
-
人工智能與文藝新形態
人工智能時代使藝術家獲得異常豐富多樣、宏闊深刻的思維質料、人生實踐和生命體驗,為筑就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藝術高峰醞釀嶄新土壤 面向未來,我們要筑牢人類精神根基,堅守藝術的本體價值向度;積極利用現代科技文明成果,充分融入科學認知向度;蓄積深遠目光,自覺引入未來向度;開掘中華美學豐厚資源,秉持本土文化價值向度 我們正處在一個由高科技、互聯網、全球化、社會轉型等歷史潮流交融激蕩帶來的前所未有的大變革之中,人工智能是這場變革中最不容忽視的趨勢之一。
2018-11-13
-
汲取源頭活水,書寫中華民族新史詩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社會發生了全方位變革,這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人類發展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2018-11-13
-
吳曉東:疾病的文學意義
我對愛爾蘭的文學形象記憶主要來自喬伊斯的小說集《都柏林人》,而視覺形象記憶則來自美國導演帕克根據普利策獎得主弗蘭克?麥考特的童年回憶錄改編的電影《安吉拉的灰燼》(Angela’s Ashes, 2000)。
2018-11-12
-
凌厲中朝氣彰顯 宏闊中活力蘊藏
云德,原名郭運德。
2018-11-10
-
開辟馬克思主義文論中國化新境界
馬克思主義文論中國化,是在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認識和解決中國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對我國出現的新的文藝實踐的研究總結和理論升華。
2018-11-09
-
“大文學”與“小歷史”
編者按 我國引入西方文學概念,已有百余年的歷史。
2018-11-05
-
文學遺產中的應制文學
中國歷史上曾有由皇帝詔命而作文賦詩的一種文學活動,文學史謂之“應制文學”。
2018-11-05
-
陳平原:為何不斷與五四對話
一 就像書名顯示的,這本新書的寫作 ,對我來說, 也是一種思想操練。
2018-11-04
-
美與真善在高處匯通
美育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讓情感從馬克思所批判的商品拜物教中解放出來,通過文學形象的熏陶和潛移默化,進入高尚境界 美育提高人的審美感受力,使人易于進入文學表達的世界,在言盡處體會豐富意蘊,使人能夠通過辨析理解思想的真諦,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美育最高理想乃是人的全面發展,德育、智育莫不如此。
2018-11-02
-
中國文化的極致性與傳播魅力生成
研究和探討中國文化的世界影響力生成,就有必要首先厘清中國文化的特殊性、極致性和傳播魅力。
2018-11-02
-
立足當下 指向未來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文化整體的發展,在新形勢下適應人民群眾多樣化多方面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是推進文化創作發揮更好的傳播、影響與引導功能的根本途徑。
2018-11-02
-
當代文學理論話語重建的反思
在中國,學界利用西方文藝理論的某些學說解釋中國當代的文藝現象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這一方面給我們的文藝研究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研究視角和方法,另一方面用西方的文藝理論并不能客觀地應對與合理解釋當前中國紛繁復雜的文藝現象。
2018-11-01
-
新時代優秀文藝的評判標準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背景下,伴隨文藝生產力大解放,我國迎來文藝的大發展,但也出現了一些不和諧因素。
2018-11-01
-
40年,文藝政策引領文藝繁榮
中國共產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重要的途徑之一是政策導向。
2018-10-30
-
深刻領會新形勢宣傳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務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文藝的努力方向
一代人有一代人之使命。
2018-10-26
-
把目光再次轉向馬克思
在馬克思誕辰200年之際,由中國贈送的馬克思雕像揭幕儀式在他的故鄉舉行。
2018-10-26
-
彭鋒:美育重在熏陶與化育
近年來,整個社會對美育的重視明顯提升。
2018-10-26
-
韓毓海:經由美育抵達精神高地
文藝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審美和藝術是人類精神生活重要組成部分,美的歷程深刻內在于人類精神歷程,因此應在精神建設意義上倡導審美和藝術的功用 人的精神活動由理智、意志和情感構成,教育所追求的應該是這幾個方面的統一,而不是對立或割裂。
2018-10-23
-
激發文藝原創力 抒寫時代新華章
高凱: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學關懷 必須落實到行動中 劉玉棟:有溫度的寫作 丁國旗:多元化創作觀念也應該分清是非 王妹英:始終堅持扎根人民 的現實主義寫作精神.
2018-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