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不移開創中國特色文藝批評之路
五年前,在中宣部、中國文聯的領導下,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成立。五年來,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的工作班子辛勤耕耘,作出了一些成績,產生了一些社會影響,但是應該說距黨和人民以及時代對我們的要求還有很大的距離,無論什么時候,我都會關注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的工作。
多年以前,我一直呼吁將國務院學科目錄當中的藝術學,由一級學科升級為門類,經過近三代人共同努力,十余年后最終實現了,2011年升級為門類。近期,在王一川和我的召集下,在河北大學召集了由50多個院校參加的會議,認真研究藝術學作為一級學科,它的核心課程的指南和內容,里面的核心課程包括藝術理論、藝術史論、藝術史,還有就是藝術批評,跟我們關系最密切的應該就是藝術批評。
“文藝評論家眼中的改革開放40年”這個主題非常好。說來很巧,我是1978年進京工作,我跟著改革開放正好走了40年,回顧40年,感慨萬端,最大的感受是作為一個文藝評論工作者,最重要最核心的問題就是要掌握科學的文藝批評標準。沒有批評的標準、評論的標準,談何文藝評論?而文藝批評標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環境里,當然是黨的文藝政策指引的標準。
我認為,這40年來,黨對文藝政策的重大調整主要是兩次。第一次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大背景下,鄧小平同志以政治家的膽略,聚焦文藝與政治的關系,在第四次文代會上指出黨對文學藝術工作的領導,不是發號施令,不是要求文學藝術從屬于臨時的、具體的、直接的政治任務。
究竟怎樣看待文藝與政治的關系,這個主題是當時文藝界、文藝批評界議論的焦點。當時《人民日報》很快發表了社論,用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二為”方向取代了狹隘的為政治服務的思路,不能用狹隘的政治概念裁奪藝術作品。這一次重大調整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拓寬了文藝創作的題材,迎來了百花齊放的社會主義文藝的春天。
回過頭我們發現,小平同志在講文藝不要從屬于臨時的具體的直接的政治任務的時候,他同時強調,這絲毫不會減輕作家、藝術家肩上的責任,相反是加重了責任,因為歸根到底文學藝術是不能脫離政治的。他已經預見了一些人會二元對立、非此即彼、好走極端、不左就右。那種“我就是獨立的,我就跟政治無關,我跟人民也無關,我是寫自己的感受,為藝術而藝術”的觀念是不可取的。
第二次是由新時期進入新世紀、由市場經濟取代計劃經濟的大環境下,特別是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聚焦于文藝與經濟的關系,旗幟鮮明地對文藝政策進行精準化的指航。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經濟建設是全黨的中心工作,一百年不能變,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倳洀娬{的是包括文學藝術在內的整個意識形態工作,文學藝術工作不能等同于意識形態工作,但文學藝術具有意識形態屬性,這是不能抹殺的。
在市場經濟取代了計劃經濟的總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10月15日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明確指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潮中,文藝不能迷失了方向,文藝在為什么人的問題上出不得偏差,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文藝不能沾滿銅臭氣。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非常深刻、非常尖銳地提出了市場經濟環境下文藝工作如何面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問題。優秀的文藝作品當然最好是兩個效益統一,當兩個效益發生矛盾時,要讓市場價值服從社會價值,讓經濟效益服從社會效益。
馬克思在《資本論》里指出,人類把握世界的方式很多樣,人不僅是“物質動物”即“經濟動物” ,更是高級形態的“精神動物”即理性的“情感動物” ,所以人類不單需要以經濟方式把握世界,還需要政治的、歷史的、哲學的、宗教的、藝術的方式即精神的方式把握世界。資本運作的目標是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而審美藝術創作的最佳境界是超功利,西方從畢達哥拉斯到黑格爾,中國從老子孔子莊子到陶淵明王陽明,概莫能外,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說得最準確。因此,馬克思斷言:資本生產對于某些精神生產部門說來,如藝術、詩歌是死敵。
2016年11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作家藝術家應該追求文藝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內涵、藝術價值??倳浿赋?,“我們既要像小鳥一樣在每個枝丫上跳躍鳴叫” ,這顯然講的是藝術性,發現細節,塑造人物,“也要像雄鷹一樣從高空翱翔俯視” ,這是講思想性,講歷史哲學,先講藝術性,后講思想性,給我們文藝工作者很深的啟發。文藝批評的最高標準是美學的、歷史的標準,這是一個共識性的、永恒的標準。搞文藝批評,批評的對象首先是要經受住美學上的考量、藝術上的分析,再分析歷史價值,才有意義,否則文藝批評很可能變成概念化的設論。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談到文藝作品批評標準的時候,提出四個定立的標準,即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同時提出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這些都離不開文藝。中心詞是精神,因此文藝評論的第一要義是要重視文藝作品的精神價值,就是在市場經濟面前也不能忘掉這個魂,只有這樣才稱得上是面對新時代的中國文藝評論,由此也應該堅持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國文藝評論發展道路。
我們當然要學習借鑒西方文藝批評,特別是適合我們國情的優秀成果,但是回顧40年來,我認為要保持文藝批評的生命力,首先要各美其美,美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優秀文藝批評傳統,珍視自己的文化積淀、學術積淀,同時又以開放的眼光美人之美,吸納外國先進經驗、為我所用,并且將這兩種美結合,美美與共,才能堅定不移開創有中國特色的文藝批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