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海塭堡的另一種人生》:傾斜的天平
閱讀四四的小說集《在海塭堡的另一種人生》,腦海中浮現出這樣的影像——一架巨大的天平,一端沉沉低垂著,垂到了地平線、海平面之下,里面盛滿了四四最為珍視的事物—— 濃郁的藝術家氣質——更確切地說,是一種虔誠的執拗的詩人氣質。
2024-12-27
-
《揚兮鎮詩篇》:唐詩三百首,每一首都很孤單
《揚兮鎮詩篇》,初看以為這是一本詩集,一本關于揚兮鎮的詩集,這個取自《詩經》“抑若揚兮,美目揚兮”的千年古鎮,對于漂泊在外的江南作者許言午,其向后看的懷舊敘事想必寄寓了無盡的鄉愁和詩意。
2024-12-26
-
丁帆《消逝的風景》:風景的社會性及其書寫方式
居伊·德波的《景觀社會》認為,在現代生產條件占統治地位的社會中,景觀遠非“一個圖像集合”,而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社會關系,通過圖像的中介而建立的關系”。
2024-12-26
-
任志峰:軍旅詩歌的時代回響
在中國當代軍旅詩歌作品中,王法艇的詩歌作品別具一格,引人注目。
2024-12-26
-
《人在非洲》:賈志紅和她的非洲地理詩學
認識賈志紅三年了,賈志紅是一個“子弟兵”,是“地質二代”。
2024-12-26
-
談談鬼子小說的人性推理和文學紀律——從“瓦城三部曲”到《買話》
廣西作家廖潤柏,筆名鬼子,也如他的筆名一般,在文壇是個神出鬼沒般的存在。
2024-12-25
-
語言藝術的廢存與蛻變——讀《去老萬玉家》
《去老萬玉家》帶給讀者的最大驚喜首先是語言:一部用詩筆鑄成的長篇敘事,卻又極具情節魅力,自始至終像一把力鉗抓緊讀者。
2024-12-25
-
楊鐵鋼:時代表現與鄉土再造
黨的十八大以來,表現“三農”題材、主題的作品數量激增,異彩紛呈,佳作頻出。
2024-12-25
-
胡學文:路徑與文學形象
作為一名寫作者,我很期待和大家就關注、關心的文學議題展開交流。
2024-12-25
-
紙墨常雅,理念常新
12月2日,2024年“最美的書”評選結果揭曉,來自全國8個省市21家出版單位的25種圖書榮獲本年度“最美的書”稱號,其中包括作家出版社的《在 或不在》一書。
2024-12-25
-
《黃渤海記》:“他們知道大海的力量”
“海漸行漸遠”,大概是王月鵬新作《黃渤海記》的中心句,也是貫穿全書并輻射到字里行間的情感線。
2024-12-25
-
楊立秋《桃花燈》:人到中年的情感波瀾
繼長篇小說《漫長的夜晚》后,楊立秋推出了最新長篇《桃花燈》。
2024-12-25
-
朱宏《梧桐雨》:以小人物折射大時代,以小切口觀照大主題
云濤翻卷,澎湃似海;群山逶迤,綿延向遠;梧桐葉落,撲簌如雨……在這般蒼茫雄渾、宏闊遼遠的背景下,那昂然吹起嘹亮沖鋒號角的人民解放軍戰士的身影尤顯英勇豪邁、氣魄非凡。
2024-12-25
-
輕柔的碎光——讀李雨桑《赤腳的少女》
李雨桑的詩集名為《赤腳的少女》,同題詩作收錄于詩集的第一篇。
2024-12-25
-
人類、詩歌和科學終將繼續并肩而行
因為詩歌,人類最古老的一門技藝,我們又相聚在成都,這當然是詩歌本身具有超乎尋常的、從未衰減的魅力。
2024-12-25
-
如何寫好大時代中的“人”
有位漢學家曾質疑中國作家為何熱衷于講故事,認為這與現代西方文學趨勢相悖。
2024-12-25
-
絲路上的情與義——高建群《中亞往事》
高建群以宏大、復雜而精巧的敘事結構,在長篇小說新作《中亞往事》中,為讀者呈現出了一幅中亞地區波瀾壯闊的歷史長卷。
2024-12-25
-
2024“最美的書”:“素以為絢”是為美
12月2日,2024年“最美的書”評選結果在上海揭曉,《我是外公外婆帶大的孩子》《阿猩》《在 或不在》等來自全國8個省市21家出版單位的25種圖書榮膺本年度“最美的書”稱號,并將代表中國參加2025年萊比錫書展“世界最美的書”角逐。
2024-12-25
-
文學是織錦 細節是紋路
一部高質量的文學作品往往與細節的營造和精心打磨密不可分。
2024-12-25
-
環境細節是打開優秀作品的密碼
文學創作中的環境描寫關聯著人物塑造、情節設置、主題建構等,蘊藏著豐富的審美內涵,是打開優秀作品的一個重要密碼。
2024-1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