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細節并非“小事”,而是關乎“大道”
【探尋細節的魅力和張力】 細節不僅僅是文學世界的材料,也是讀者從文學作品所提供的生活現象、事件行動、物象世情抵達意義世界的渡船。
2024-10-23
-
生動呈現大河治理的時代新篇章
治理好黃河是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的一個夢想,然而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才真正開啟了“人民治黃”偉業。
2024-10-23
-
《人間明暗》:為時代留下由普通人的樂章構成的歷史注腳
近年來,電影類書籍的出版方興未艾。
2024-10-23
-
多彩的張恨水序跋
序跋,按照法國文藝理論家熱拉爾·熱奈特的理論,屬于“副文本”范疇。
2024-10-23
-
《野蜂飛舞》:理解一個普通人,或者理解自己
短篇小說集《野蜂飛舞》(上海文藝出版社,2024)與子禾上一部《異鄉人:我在北京這十年》雖然體裁迥異,但主題與內核卻是統一的。
2024-10-23
-
李駿虎:那些把靈魂留在故鄉的人
讀張象寫的這組故事,讓我恍惚是在讀卡佛的作品。
2024-10-23
-
張象《外省青年》:大風吹起來
在青年作家張象的《外省青年》中,我們見證了一群來自農村的年輕人在大城市勇敢追逐夢想的十個故事。
2024-10-23
-
為時代立傳與為作家立傳
由溫星編著的《人跡板橋劍凝霜:徐劍論集》(以下簡稱《徐劍論集》)正式出版面世了。
2024-10-23
-
《人間紅樓》:字里讀進去,生命轉出來
有一類文字,幽雅清暢、動靜有致,讀的過程移目換景,駐足時已是一片新天新地。
2024-10-23
-
江蘇青年文學批評的原則、方法與可能性
作為國內首屈一指的文學大省,江蘇文學批評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傳統。
2024-10-23
-
從新媒介文藝到新的大眾文學
一 媒介融合的案例表明,媒介性不只是網絡性也是當代性。
2024-10-23
-
唐詩人:身體、情動與城市文學
人類身體本身是一種實踐形式,是世界得以組構的基點。
2024-10-22
-
“不完成”能否成為方法——萬瑪才旦小說敘事的實驗及其范式意義
在當前的多民族文藝場域內,要對在小說敘事領域取得相當成績的萬瑪才旦進行整體解讀,無疑具有挑戰性。
2024-10-22
-
洪治綱:論小說敘事中的“背景”
作為中外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文體,小說從古老的故事一路蛻變而來,已經變得極為復雜,形態各異,花樣迭出,規矩難覓,法則難求。
2024-10-22
-
小說的競爭——《松江異聞錄》創作談
一 華東師范大學有兩個校區,一個是老校區,另一個是新校區。
2024-10-22
-
“陌生化”的三個表現——《星空與半棵樹》淺議
面對數量龐大的當代文學創作,評論界往往有兩種反應。
2024-10-22
-
《巴克圖往事》:再現急劇動蕩時代下的歷史與人物
作家古爾圖的長篇小說《巴克圖往事》以新疆塔城巴哈臺地區為敘事背景,展現了20世紀初中國西北邊疆的動蕩與時代變遷,以及當地各族人民群眾對和平、自由、進步的深切渴望。
2024-10-21
-
《同舟》:一部村史的書寫
忽培元的長篇新著《同舟》可謂是一部同舟村的村史,也是一部家族史,同時,還是一部中華民族的交融史縮影。
2024-10-21
-
邊疆對自身的闡明——讀孤島散文集《新疆時光》
到過新疆的人,他心里會裝著一個他看見的新疆;沒有到過新疆的人,他心里則裝著想象中的新疆。
2024-10-21
-
文學如何講述“科學”?
李靜的新著《賽先生在當代:科技升格與文學轉型》超越了“科學”“文學”的二元結構,如書中所述:“理性與道德、知識與正義、科學與文化是一體兩面的,而非彼此孤立。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