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小規模的日常炸裂志——讀杜嶠《破鏡記》
一場溫和、悄然無聲的“炸裂”,一部精微、緩慢剝脫的羅曼蒂克消亡史。
2024-12-17
-
讀陳敬黎散文:尋找家鄉與文學的契合點
作為一位高產的知名小說作家,陳敬黎迄今為止創作的幾部長篇小說,均產生了一定社會影響。
2024-12-17
-
《同舟》:鄉村巨變下的新時代青年
《同舟》的原型是在陜西省渭南市大荔縣,那里是作者忽培元的故鄉,作者通過描寫已有六百年歷史的同舟村近十年變化,故事以趙志強、馬志遠、忽沛東、吳文倩、段淑嫻、文燕等一群年輕人投身鄉村建設帶領全村人走向幸福的過程,展現出新時代青年不畏艱難險阻奮斗出來的美好畫卷。
2024-12-17
-
王彬彬:汪曾祺早期小說片論
汪曾祺1939年輾轉到達昆明,進入西南聯大,1940年便開始了小說創作。
2024-12-17
-
在絕望中復生——三部小說里的希望
阿根廷作家埃內斯托·薩瓦托曾經寫道:“人不僅是由失望鑄成的,而且也是由信念和希望鑄成的;不僅是由死亡鑄成的,也是由對生命的熱望鑄成的……幸運的是,人幾乎從來都不是理智的生靈,所以希望在災難中一次又一次地復生。
2024-12-17
-
古籍研究者的“序”與“常”——關于劉語晗《滎澤》
《尚書·禹貢》記載,黃河水沿古濟水溢出后聚積為滎澤,“滎波既潴”,與濟水息息相連,“其源來不窮”,“千里不能休”。
2024-12-17
-
臺風來襲,命途扭轉
海飛最新作品《臺風》是“迷霧海”罪案懸疑系列小說的開篇。
2024-12-17
-
《她·們》:以女性的詩意與溫潤共情“她們”
張映姝的詩集《她·們》由100首詩作所構成,它由女性詩人所書寫,書寫的對象全是女性,其中貫穿著與書寫對象心音共振的女性情感,是名副其實的女性詩歌。
2024-12-17
-
“筆耕組”的批評精神
在新時代的文化語境之下,回望1980年代在全國有較大影響的“筆耕組”文學批評活動,萃取其文化批評精神,對促進新時代評論事業的發展具有啟迪意義。
2024-12-16
-
朱輝《萬川歸》:心河歸處尋生命
朱輝的長篇小說《萬川歸》巧妙運用多線敘事手法,深情而細膩地描繪了上世紀80年代大學生的人生軌跡,追蹤主人公的個人命運在時代風云變幻中的波折起伏。
2024-12-16
-
呼喚“古老”文化,承托起中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藉由祖祖輩輩生存的聯結與千百年文化的傳承,中國,成就了我們共同的認同與信仰。
2024-12-15
-
《天路·慕生忠》:雪域高原上的筑路者
2024年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建成通車70周年,長篇紀實性文學著作《天路·慕生忠》應時出版,以紀實手法深情記敘了慕生忠將軍帶領大家在高寒缺氧、氣候惡劣的自然環境下,不畏艱險修筑青藏公路,勘察青藏鐵路沿線,建設格爾木的奮斗事跡。
2024-12-15
-
《春天短暫而漫長》:一曲創業女性的贊歌
深圳作家陳徹的長篇小說《春天短暫而漫長》通過改革開放以來年輕創業者們的深圳故事,生動展現了深圳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和精神內核。
2024-12-15
-
《海與土》:小說是生命經驗的重建
人的記憶往往是潛在的,對于有些人來說,時間久了,記憶便淡忘了,但對于有些人尤其是作家來說,無論時間如何流逝,只要自己有所準備,似乎隨時可以激活并迎接記憶。
2024-12-15
-
《秋水》:秋水時至,百川灌河
陳春成的中篇小說《秋水》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個關于追尋、記憶與和解的故事。
2024-12-15
-
《彼此》:塵埃里有一大片土地
《彼此》的獨特價值,就在哲貴自己所言,“我開始有意識地構建信河街文學世界,開始關注和思考腳下的那片土地,嘗試了解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
2024-12-15
-
《火燒彈涂》:海島長滿生命的可能
在鋼筋洪流的沖突中,在經濟大危機下,遭受生活變故的人們究竟該何去何從?李師江的《火燒彈涂》正好詮釋了這個問題。
2024-12-15
-
余風《從0到5000米》:天梯登攀者之歌
海拔,是垂直的高度,也是兩點的間距。
2024-12-15
-
駱寒超《心靈的牧歌》:駛向詩歌的草原蹊徑
駱寒超教授新近出版的詩集《心靈的牧歌》,涵蓋了其從1954年至2024年整整七十年的詩作精選,是一個詩人怎樣“做減法”的過程。
2024-12-15
-
王安憶《兒女風云錄》:人間浮沉錄
近期,作家王安憶的新作《兒女風云錄》出版,以其緊湊情節、各色人物和老練的筆法,串連起“老法師”跌宕起伏的一生和那個紛繁復雜的年代。
2024-1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