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藝術語言編織的“一帶一路”——訪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
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提出五個“相通”的概念,“五通”中最后一項就是“民心相通” 。
2017-06-26
-
讓“小人書”成為“大眾藝術”
【中國繪本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記者:出版業和現代傳媒對繪本的發展有什么作用? 宋夢寒:“小人書”之所以能夠成為“大眾藝術”,并實現其社會功能,除了本身的敘事性和繪畫性外,依托于出版發行進行廣泛傳播是一個重要保障。
2017-06-26
-
小女子年方七十 仍可以“上天入地”
今年5月初,兒童故事影片《天使的聲音》入選了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迎接黨的十九大 共圓小康中國夢”主題放映活動推薦片目,該片是60部入選影片中惟一的現實題材兒童電影。
2017-06-26
-
歌壇老將變“影視新兵”
白繼開攝 將于6月30日上映的古裝傳記電影《馮夢龍傳奇》,20日在清華大學進行首場放映。
2017-06-23
-
怪才林奕華北上十年遇知音
2017年林奕華在南京接受采訪。
2017-06-23
-
被遺忘的女畫家,繪出怎樣的生命色彩
《黃昏》 《涌》 《浮世》 李青萍,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新女性,一位被遺忘的女畫家。
2017-06-23
-
董卿:以文學之名叩問生命
2017年,中央電視臺主持人董卿迎來了爆發期。
2017-06-22
-
秦海璐:市場變冷是好事情
近些年由于中國電影市場的火熱,很多演員都演而優則導,紛紛推出自己的導演作品。
2017-06-21
-
王耀慶:跟觀眾一起呼吸
舞臺劇《西游記》合照(前排左1為王耀慶,左3為林奕華) 在《朗讀者》節目中 “旅人行至山谷,入夜后聽到周圍有竊竊私語聲,定神才發現是小草們在討論明早會被分配開出什么顏色的花。
2017-06-20
-
馮雷:我是可以演到老的演員
答題者:馮雷 提問者:張嘉 時間:6月16日 采訪手記: 電視劇《人民的名義》成為爆款,劇中的幾位“戲骨”突然成為“網紅”,扮演“官二代”趙瑞龍的馮雷就是其中一位。
2017-06-20
-
王亞彬:從《扇舞丹青》到戲舞《青衣》
“亞彬和她的朋友們”第七季舞劇《青衣》劇照 劉海棟 攝 從“桃李杯”的“押寶”到“獨立編舞” 王亞彬由北舞附中考入大學之時,我還在北京舞蹈學院主持院務工作副院長的任上。
2017-06-19
-
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唐杰忠去世
昨天晚上11點45分,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稱,“據記者從唐杰忠徒弟相聲演員韓占軍處獲悉,我國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唐杰忠先生于18日晚不幸逝世,享年85歲。
2017-06-19
-
有敬畏之心,才有經典之作——專訪著名導演王扶林
侯欣穎 攝 明天,一次聚會和一場音樂會即將在北京舉行,以紀念電視劇《紅樓夢》播出30周年。
2017-06-16
-
寧鋼:做“頂天立地”的中國陶藝家
綻放 秋韻 陶瓷文化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尤其在宋元時期形成了遍布全國的歷史名窯,深刻地影響著世界的陶瓷藝術發展格局。
2017-06-16
-
阿爾斯別克·努漢:用原創動畫展開民族尋根之旅
阿爾斯別克·努漢說,多思考才能創作出原創作品。
2017-06-15
-
張子楓:演戲是愛好 未必當職業
提起“李雷和韓梅梅”,一定會勾起很多80后對中學時代的回憶。
2017-06-15
-
張昊辰:藝術家就是要相信自己的直覺
我國旅美青年鋼琴家張昊辰自2009年獲得美國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冠軍后,進入了職業鋼琴家的行列。
2017-06-14
-
老陜張嘉譯
圖/姜曉明 “老陜張嘉譯 本刊編輯部 典型的陜西關中人常被形容為“生冷蹭倔”,這四個字可以用在《白鹿原》 里的族長白嘉軒身上,也可以用在電視劇里扮演白嘉軒的張嘉譯身上。
2017-06-13
-
“喜歡在異國他鄉拍片的那種孤獨感”
制圖/夏曾珍 上周末,法國女星伊莎貝爾·于佩爾首次來到上海的舞臺,以“朗讀者”而非“電影演員”的身份亮相,為觀眾朗讀瑪格麗特·杜拉斯的《情人》。
2017-06-12
-
兒童劇創作者要有“一顆純凈未蒙塵垢的心”——訪編劇董妮
●挖掘童真、童趣,不全部是技術活,要求劇作者有一顆純凈未蒙塵垢的心,要克服裝傻、扮弱智的傾向,將一些有意思的事件、行為或語言,進行不露聲色地拔高。
2017-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