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弗雷德里克·哈根:當詩歌作為人類內部生命圖景的外在場所
“詩歌是我世界的中心。
2025-11-11
-
比利時作家阿梅麗·諾冬:“我就是我所能成為的樣子”
阿梅麗·諾冬(Amélie Nothomb),是一位用法語寫作的比利時小說家,1966年7月9日出生于埃特爾貝克,這座雙語小鎮(法語和荷蘭語均為官方語言,但說法語的居民人數更多)在布魯塞爾東南4公里處,是首都大區最富裕的市鎮之一。
2025-11-10
-
季娜伊達·吉皮烏斯:對時間與生命的思辨
季娜伊達·吉皮烏斯肖像 (1869 —1945) 《月亮與迷霧》,【俄】吉皮烏斯著,汪劍釗譯,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年10月 在以詩性風格和悲劇色彩聞名的俄國文學經典之中,季娜伊達·吉皮烏斯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存在。
2025-11-07
-
“廢墟文學”與“德國良知”——紀念海因里希·伯爾逝世40周年
海因里希·伯爾 海因里希·伯爾1917年出生于德國科隆,1985年在科隆附近一小鎮辭世,今年是他逝世40周年。
2025-11-05
-
他的詩歌世界是一個美的交響樂章
今年10月31日,是約翰·濟慈230周年誕辰。
2025-10-29
-
拉斯洛:追尋東方文明,重申藝術的力量
“我非常高興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最重要的是,這個獎項證明了文學本身的存在,超越了各種非文學的期望,并且它仍然被閱讀。
2025-10-20
-
莫里亞克誕辰140周年|有一種超越理解的愛
如果你覺得諾貝爾文學獎有高下之分,那么在一百多位獲獎者的長長的名單中,法國作家弗朗索瓦·莫里亞克一定位居前列。
2025-10-13
-
50多個文件夾里的波拉尼奧
在波拉尼奧的電腦里,有50多個文件夾,《深淵邊緣》就是在他電腦里挖出來的。
2025-10-13
-
露西·考德威爾:溫和而混沌的“愛爾蘭式成長”
相較于英國文學和美國文學,愛爾蘭文學所受的關注較少。
2025-09-28
-
失序的人生,用藝術完成重建——紀念查爾斯·狄更斯逝世155周年
提起查爾斯·狄更斯,我們腦海中總能浮現一幅維多利亞時代的溫情畫面:霧氣靄靄的倫敦,一個孤苦無依的迷途孩童被帶進溫暖的房間,在壁爐跳動的火焰前,第一次感受到了庇護與安寧。
2025-09-26
-
石川啄木:詩人可以成為一切人,唯獨不應該成為詩人本身
當其于1912年,在26歲時因肺結核不幸離世之際,石川啄木仍是一個尚未完全成型的作家,他短暫創作生涯中寫下的諸多小說,如《云是天才》《葬列》《鳥影》等,皆是習作式的作品,若非啄木的身后哀榮,這些小說幾乎難以刊行于世。
2025-09-23
-
從風信子女孩到“太陽的女兒”
上帝隱身于一朵小花, 萬物傳播祂的名。
2025-09-22
-
關于小說《人工少女》的對談:以溫柔的眼光看待整個世界
《人工少女》,【馬來西亞】龔萬輝著,浙江文藝出版社,2025年7月 龔萬輝,1976年出生于馬來西亞,華人作家。
2025-09-19
-
D.H.勞倫斯誕辰140周年|血與肉比才智更高明
在理性主義文明主導一切的工業時代,英國作家D.H.勞倫斯(以下簡稱勞倫斯)無疑是一個異類,因為他始終抱持著一種近乎執拗的信念:性愛的凋殘導致了英國人的精神空虛、文明枯萎;而只有使性愛回到自然、活潑的正常狀態,英國才有重生的希望。
2025-09-15
-
我們究竟擁有怎樣的艾米莉·狄金森?
我們究竟擁有怎樣的艾米莉·狄金森?或者說我們究竟擁有過怎樣的艾米莉·狄金森? 狄金森的詩歌短小精悍,詩中有著強韌的意志與精確的隱喻,一般認為,她主要寫生活中的日常事件、自然生命、信仰和愛情。
2025-09-12
-
伏爾泰的書信藝術
啟蒙時代也是書信的時代,而伏爾泰正是這個時代的一位書信大師。
2025-09-10
-
“有篇無句”:卡瓦菲斯的現代詩藝
卡瓦菲斯 在當今詩歌紛紛奔向“辭采奪人”的時代,希臘詩人卡瓦菲斯的詩顯得尤為孤獨而堅定。
2025-09-09
-
國際布克獎得主巴努· 穆什塔克:“我的故事是關于女性的”
巴努·穆什塔克(左)與譯者迪帕·巴斯提 5月20日晚,布克獎基金會在英國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宣布,印度作家巴努·穆什塔克(Banu Mushtaq)因《心燈》(Heart Lamp)獲得2025年度國際布克獎。
2025-09-08
-
安娜·阿赫瑪托娃:俄羅斯白銀時代的“繆斯”
安娜·安德烈耶夫娜·阿赫瑪托娃(Анна Андреевна Ахматова,1889年6月23日-1966年3月5日),20世紀俄羅斯最重要、最受敬仰的詩人之一。
2025-09-08
-
“所有非洲作家都在審判席上”:恩古吉一生的三個矛盾
恩古吉,肯尼亞著名作家,1938年出生于英國殖民統治下的肯尼亞,1959年他坐上殖民者修建的烏干達鐵路,來到了東非最好的大學麥克雷雷大學求學。
2025-09-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