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作家阿梅麗·諾冬:“我就是我所能成為的樣子”

阿梅麗·諾冬(Amélie Nothomb),是一位用法語寫作的比利時小說家,1966年7月9日出生于埃特爾貝克,這座雙語小鎮(法語和荷蘭語均為官方語言,但說法語的居民人數更多)在布魯塞爾東南4公里處,是首都大區最富裕的市鎮之一。
阿梅麗·諾冬是一位多產的作家,自1992年出版第一部小說《殺手保健》以來,每年出版一本書。她的小說躋身暢銷文學之列,作品已被翻譯成多種語言發行,有多部作品被翻譯成中文。她的小說《艾蜜莉的日本頭家》于1999年獲得了法國文壇的最高殊榮——法蘭西學院小說大獎。這本小說描寫了一個比利時女孩在日本大企業的工作經歷,諾冬將東西方的文化差異及日本社會男尊女卑的階級觀念用幽默諷刺的筆觸刻畫得活靈活現:躁狂的上司,怪誕的同事,發抖的下屬……這本書一經上市,不滿兩個月便狂銷近二十萬冊,被譯成25種外文版本。此書榮獲《快訊》周刊主辦、由讀者通過網絡投票選出的2000年首屆“網絡書獎”的桂冠。比利時國王菲利普因此授予她“男爵夫人”的貴族頭銜。2015年,她當選為比利時皇家法語語言文學學院院士。
年少的阿梅麗·諾冬經常與外交官父親帕特里克·諾冬一起旅行。在諾冬出生后不久,她父親擔任比利時駐日本大阪總領事,之后被派往北京、紐約和東南亞,最后擔任比利時駐日本大使。她大約在17歲回到比利時,經歷了一段探索和適應西方現實的時期,獲得了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的羅曼語文獻學學士學位,最終通過考試并獲得了教師資格證書。完成學業后,她前往日本,在一家日本公司完成了口譯實習,這為她創作兩部小說《艾蜜莉的日本頭家》和《無關夏娃與亞當》提供了素材。2014年,《無關夏娃與亞當》被改變成了電影。作品展現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與碰撞,探討跨國戀情背后的身份認同困境與溝通挑戰,同時對日本社會文化進行了觀察與反思,以幽默詼諧的筆調勾勒出跨國戀令人啼笑皆非的心路歷程。
2025年,如同三十多年來每個夏天一樣,阿梅麗·諾冬帶著新小說《如此甚好》(Tant mieux)再一次閃亮登場。《如此甚好》以其深刻的情感和個人淵源而著稱,繼《第一滴血》和《心靈向導》講述父親的生平之后,這位比利時作家這次將故事獻給了另一位家庭人物:她的母親,而她的母親此前從未出現在她的小說中。這是一部介于虛構與回憶錄之間的小說。
諾冬在小說中記錄了四歲女孩艾德里安娜的一段經歷,她被安置在根特的外祖母家度過一個夏天。在令人窒息的氛圍中,艾德里安娜除了像被施了魔法一樣不斷重復著咒語“如此甚好”之外,別無選擇。“這句‘如此甚好’很快就成為了對抗童年暴力的精神武器。所有傷痛或恐懼的事物都被這句咒語所吸收,它成為了抵抗、生存的工具,但矛盾的是,也成為了希望的工具。隨著故事的推進,線索逐漸積累。艾德里安娜艱難的童年,她與慈愛卻不穩定的母親之間矛盾的關系,以及她沉默寡言的青春期,最終在小說的結尾顯露出來:‘如此甚好’并非純粹的虛構。”
阿梅麗·諾冬透露,她的母親在2024年2月11日去世了。小說的最后幾頁以第一人稱敘述,如同一封感人的告別信,賦予了故事新的維度,使悲傷更加痛徹心扉,沉默更為沉重,致敬更加情真意切。諾冬再一次游走在虛構與自傳體小說之間的邊界,用一段私密的文字講述了世世代代的家族傳承、悲悲戚戚的童年往事,富有詩意又精準犀利。
阿梅麗·諾冬的許多作品都在法語文壇獲得了成功,究竟是什么讓她在文壇熠熠生輝呢?
首先,要歸功于她筆耕不輟、勤奮高產的寫作習慣。1992年,隨著小說《殺手保健》的出版,她正式開啟了小說家生涯。此后,她每年定期與阿爾賓·米歇爾出版社合作出版一本書,并長期在巴黎和布魯塞爾兩座城市生活,她適應了快節奏的生活,從未脫離鮮活的生活源泉,塵世的熙攘給予了她創作的靈感。她用“孕育小說”來比喻自己的寫作經歷,自稱是一位“寫作狂”,每天至少花4個小時寫作。她曾說:“我從小就對文學有著濃厚的興趣,這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方式。當你閱讀量很大時,你看待事物的方式會發生變化,你的生活方式也會發生變化。你或許會更加尊重他人,你的感知節奏會放慢,你會問自己更多的問題。但如果你認為這會有助于寫作,那就大錯特錯了。恰恰相反。閱讀量大反而會讓人感到畏懼:既然有司湯達這樣的作家,我為什么要去寫作呢?如果我開始寫作,那是因為出于某種神秘的原因,我別無選擇。寫作對我來說一直是一個謎,而且至今仍然如此。”由此看來,文學閱讀和寫作已經成為諾冬的一種生活方式。
其次,諾冬的寫作具有“多面性”。她的小說取材廣泛,包括“神話、哲學和古典文學”。諾冬的文筆精湛,信息豐富多元,節奏流暢宜人。她贏得了身邊人的敬佩,不僅源于她的職業操守、獨特個性、機智和才華,也來自她非凡的善良。2011年日本東北部太平洋海域發生地震后,她于同年將一部作品的版稅全部捐贈給世界衛生組織。
再次,諾冬的成功秘訣還在于她作品的原創性和連貫性。諾冬當選為比利時皇家法語語言文學學院院士后,學院常任秘書雅克·德·德克爾解釋說,她“以絕對多數票當選”,理由是“她的作品具有重要性、原創性和連貫性,并且具有國際影響力”。四十余年來,諾冬的創作蘊含多重脈絡:既有難以區分虛構與現實的自傳體線索,也有辛辣諷刺、綿里藏針的基調,還有充滿幻想色彩的敘事線。
她的國際影響力固然與人生經歷有關,比如她“文化游牧式”的生活經歷,但她憑借一個像小精靈或海貍鼠一樣鮮明可辨的角色形象,完美解決了面對媒體的挑戰。她作為真正藝術家的核心特質是親身經歷,親筆書寫,不落俗套。她經常身著深色服裝,戴著大帽子,向公眾和讀者發表演講,作出回應,不論被艷羨還是被嫉妒,她都泰然處之:“我就是我所能成為的樣子。我無法控制自己,更無法控制別人怎么看我。”
(作者系北京外國語大學法語學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