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 汪惠仁:基于受眾需求,提供人的敘事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戰略任務,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為深入學習貫徹全會精神,中國作家網特邀文學創作、編輯、出版、評論及文化產業研究等領域專家,聚焦《建議》中關于文化建設的內容,從提升文化原創能力,推動精品創作,繁榮互聯網條件下新大眾文藝,堅持文化惠民,推進書香社會建設,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等角度深談學習體會,交流思考心得。中國作家網自即日起推出相關文章,敬請關注。
——編者
基于受眾需求,提供人的敘事
汪惠仁
文藝及文藝出版是國家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之相應的,扎實推進文化強國也離不開文藝及文藝出版的助力。二十屆四中全會《建議》中對國家文化建設提出了系統性要求,我從事文藝出版三十年,那我就從文藝及文藝出版的角度,談談學習體會。
出精品,出人才,這是結果要求;結果的成因,必然觸及文化原創力、文化生態等體制機制性要素?!督ㄗh》再次重申了習近平總書記“要著力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重要指示,將是否有利于創新創造活力的激發,視為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依據。2025年初,我提交全國政協的《關于激發文藝活力助力文化強國的提案》,與今天的話題緊密相關。在提案中,我將激發文藝活力營造良好文藝生態,分解成互為因果的三個層面:
我認為,要將保護文藝創新創造的活力,放到文化強國相關事項的突出位置。文藝是時代精神與人民期盼最敏銳的發現者、最鮮活的呈現者、最多元的轉播者,擁有活力文藝,對于一個國家的文化建設而言,相當于擁有了創意無限的“腦”與寬闊無垠的“心”。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檢視文化文藝工作是否還需要提質增效,“活力”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衡量因素。活力從文藝創造主體而言,是作家、藝術家主動釋放出來的;而活力從文藝管理體制和生產經營機制而言,是組織者解放、激發出來的。所以,文藝活力的大小有無,既有文藝家個體覺悟的因素,又有制度覺悟的因素。
其次,我認為,要將扎實落實學術民主與文藝民主,放到激活解放文藝活力相關事項的突出位置。文藝創作、文藝研究與批評,在專業知識儲備,文化資源重組、人生體驗、對生活開掘路徑及呈現方式上,優秀的文藝家都有著強烈的個體風格。對于文藝家在文藝創作及研究中所展示的個體風格,要有切實的尊重,千人一面式的復制性表達,只會讓我們的文藝喪失厚重的生活質地、喪失精神敘事的能力。
最后,要將文化建設著眼于人落腳于人這個重要原則,放到保障實現學術民主文藝民主諸原則的突出位置。中國式現代化這個重大命題中,是包含著促進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偉大構想與目標的,所以,文化建設當然要著眼于人落腳于人。這就意味著,文藝創作、研究及傳播之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是基于人的多元精神文化需求。應該達成一個共識:文藝天然的活力來自于切合大眾需求文藝需求的文藝創作,來自于不再將人工具化的“人的敘事”。
在生產與消費這兩側,人的敘事這一共識如果能夠達成,那么我們的文藝出版任務就可以簡明理解為:基于受眾需求,提供人的敘事。
我連續三十年供職于百花文藝出版社,回過頭來看,成功的產品、品牌項目,總是離不開受眾需求與人的敘事。百花文藝出版社是一個老資格的文藝出版機構,它的文學期刊陣容大,名刊多,尤其《小說月報》《散文》,可以說,當代無數人的文學生活都與它們有關。另外由百花文藝出版社發起并舉辦的“百花文學獎”廣受矚目,影響深遠。在多個場合,我介紹過這個獎項。四十年多來,百花文學獎由小說的單項獎漸漸向全品種文學獎演進。第一屆頒獎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新聞界是這么概括百花文學獎的,說它是“當代文學第一次民意調查”。它是讀者投票產生的獎,我想,這是它影響力的最大源頭。如果把當代中國文學比作一條河流,那么,百花文藝出版社以近七十年的圖書出版經驗、以《小說月報》《散文》等近十種文學期刊的印行、以“百花文學獎”,深度參與了對其源頭活水的發現、對其河床及流域樣貌的塑造。
基于受眾需求,提供人的敘事——真正踐行起來,你必須要克服很多困難。善意不是一句空話,有沒有足夠的毅力定力,有沒有足夠的市場思維并且要給市場的良性秩序的建構做正向努力,都是我們要面臨的巨大考驗。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中期,是中國文學期刊如雨后春筍般大量生長的時期。那個時候,經歷過文化荒漠的人們,太需要表達了,太需要新的閱讀了,很多省、地區文聯作協辦的刊物一開機就是十萬冊,好一些的五十萬到百萬冊。這是那個時候常見的期刊故事。但《小說月報》《散文》的創刊,并不是草率地在時代風潮里分一杯羹,它們一開始就是為漢語文學的寫作與閱讀提供特別服務的,它們的這種特別的善意,在八十年代中后期的市場淘洗中漸漸顯出優勢。這種特別的善意就是放棄狹隘的地域、江湖,放棄浮泛的綜合性,為寫作者與讀者提供專業園地。月報除了精選小說作品,每期的附錄有各地文學期刊的小說選目,幾十年下來,是一份珍貴的當代小說史料。可讀性,一直是月報比較重視的閱讀體驗??勺x性本身并不指向文學性的強弱,它就是用戶體驗。用戶體驗簡明操作方便,是否意味著手機內存運算速度的負面評價呢?當然不是。有方便門,于大眾總是好的。為更多的人提供重新走進世界理解世界的機會,可讀性本質上是行善。
至于《散文》的特別善意,《散文》一直致力于重建“中華文學園林之園中之園”。三十年來,我一直也是《散文》的一員,目睹了幾代編輯的專業精神與杰出能力,每期一共就那么幾十頁,精心打磨,可謂寸土寸金。我與同事在《散文》一同策劃過很多的專欄,每一個專欄的設立,都是煞費苦心的,在編輯含量上,我們總是設置高門檻,自己給自己難題——當然也給與我們合作的作家、藝術家添了不少麻煩——而這,對于消費者而言,卻獲得了深度的精神服務。
《小說月報》《散文》是文學市場中按照國際化公平規則成長起來的。就我個人而言,我反對一切超額權力對公平市場的干預。我一向認為,對共同語而言,所謂文學的價值,是以自身的自治能力為共同語提供創造力。而文學的語言自治能力,只有在真正的受眾市場中才能培育出來。這意味著,在凝心鑄魂的總體要求下,務求我們的文藝出版的“產業”能力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樣的宏偉藍圖相匹配。在文藝出版“產業”能力獲取途中,不怕發現問題、碰到困難,我想,用我們的文化自信,用我們的開放包容,用我們的改革創新,去創造中國文藝出版的下一個黃金年代,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汪惠仁,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委員,百花文藝出版社總編輯,《小說月報》《散文》主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