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漱渝讀魯迅:學會思考學會做人
原標題:學會思考學會做人——談魯迅經典作品的閱讀 今年10月19日,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魯迅先生逝世84周年紀念日。
-
葉嘉瑩:中國文化的一泓清溪
葉嘉瑩 1971年夏天,我在哈佛學習。
-
行動的文學:以魯迅雜文為坐標重思中國現當代文學
一 1980年代以來,在“中國現當代文學”這一學科內部,學科研究的重心大致經歷了由“中國現代文學”到“中國當代文學”的轉折過程。
-
王雪瑛:寫于冰心先生120周年誕辰之際
原標題:巴金曾經這樣寫冰心:她是一盞明燈。
-
沿這幅“張愛玲文學地圖”行走上海
張愛玲與上海,宛如帕慕克和伊斯坦布爾,普魯斯特和巴黎、喬伊斯和都柏林、狄更斯和倫敦、卡夫卡和布拉格,有千絲萬縷又密不可分的聯系。
-
《“蝗災”》及其他 ——穆旦散文譯文拾遺
摘要:新發現的穆旦通訊之一《“蝗災”》,補足了他的“《回鄉記》雜文約10篇”之數。
-
丁玲1985年4月延安之行詳考
內容提要:丁玲1985年4月的延安之行,是她在共和國成立后唯一一次回延安。
-
劉禹錫晚年的唱和詩:嚶其鳴兮 求其友聲
劉禹錫是中晚唐時代的重要作家,政治上的永貞革新和詩歌界的詩豪美名共同鑄就了劉禹錫的雄直形象。
關鍵詞:  劉禹錫2020-10-12
-
路遙研究的史料問題
一、路遙研究的難度 在當代已經故去的作家中,許多成為持續關注、深入研究的對象,比如老舍、沈從文、孫犁、汪曾祺,他們都是跨代作家,他們的文學探索和創作成果已經成為當代文學的重要資源。
-
劉川鄂:魯迅、張愛玲比較論
原標題:啟蒙文學的旗幟與唯美文學的標高——魯迅、張愛玲比較論 一、魯迅、張愛玲相提并論 從既有文獻來看,作為讀者,最早把張愛玲和魯迅連在一起的,是后來大名鼎鼎又充滿爭議的作家木心。
-
柴劍虹:閱讀啟功這本大書
啟功先生(1912—2005) 我的老師啟功先生(1912.7.26—2005.6.30)出生前七個多月的1912年元旦,中華書局在上海創辦,所以我們稱啟功先生是“中華書局的‘同齡人’”。
-
柳青最后修改的《創業史》樣書
柳青(1916—1978)是中國當代現實主義文學的杰出作家,著有長篇小說《種谷記》《銅墻鐵壁》《創業史》、中篇小說《狠透鐵》等。
-
陳鼓應:一手擺渡“新知” 一手轉化“舊學”
眾多青年學子的“北大記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9月10日,陳鼓應先生乘坐的航班降落在上海虹橋機場。
-
年譜里的冰心
冰心(1900.10.5—1999.2.28)光明圖片 青年時期的冰心 光明圖片 10月5日,是冰心誕辰120周年的日子。
-
延安文藝與路遙:豐富而復雜的文學向度
摘要:要對一個時期的文學現象或作家創作展開分析和闡釋,需要我們重回歷史現場,在史料基礎上,跳出不同歷史時期與文學規范下單一向度的史學模式敘述,真切抵達歷史和作家本身所要呈現給我們的文學向度和價值本身。
-
臧克家:始終為人民而躍動的詩心
臧克家 1905年誕生于山東諸城的著名詩人臧克家,2004年病逝于北京。
-
《光明日報》上的臧克家足跡
● 1954年7月14日,刊發臧克家的詩《我用小聲念著你的名字——紀念巴勃羅·聶魯達五十壽辰》,其中寫道:你站在人民行列的前頭,/吹著那有力的詩的號角,/不管這聲音從什么地方發出,/整個的世界都能夠聽到。
-
外公臧克家:學知不足 文如其人
我是家里第三代中最小的一個,與外公臧克家只相處了短短十三載。
-
謝其章:張愛玲的投稿路徑
《雜志》月刊上的張愛玲照片 九歲,相當于現在的小學二三年級,張愛玲便邁出了賣稿生涯第一步: 記者先生 我今年九歲因為英文不夠所以還沒有進學堂現在先在家里補英文明年大約可以考四年級了前天我看見附刊編輯室的啟事我想起我在杭州的日記來所以寄給你看看不知你可嫌太長了不我常常喜歡畫畫子可是不像你們報上那天登的孫中山的兒子那一流的畫子是娃娃古裝的人喜歡填顏色你如果要我就寄給你看看祝你快樂 沒有標點的“第一封投稿信” 這封信題為“第一封投稿信”,刊在1944年12月初版《流言》第123頁,作為《存稿》的配圖。
-
《大家》與張愛玲友善
一九四五年八月之后,上海的文化期刊有過幾個月的間歇,又繁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