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江健三郎與魯迅的文學之光
在論及大江文學中的世界文學影響時,學界一直關注來自拉伯雷及其鴻篇巨制《巨人傳》、但丁及其不朽長詩《神曲》(全三卷)、布萊克及其神秘長詩《四天神》和《彌爾頓》、薩特及其存在主義代表作《自由之路》、巴赫金及其狂歡化和大眾笑文化系統之論著、艾略特及其長詩《荒原》和《四個四重奏》、奧登及其短詩《美術館》、本雅明及其論著《論歷史哲學綱要》等作家、詩人和學者及其作品之影響,卻很少有人注意到魯迅和他的文藝思想在大江文學生涯中的存在和重要意義。
-
司馬相如:“賦圣”何以誕生
司馬相如(前169?—前118)是兩漢時期最重要的賦家,位居“漢賦四大家”之首,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杰出的賦家,對后世影響甚巨。
-
邢小利:回望路遙
我和路遙在陜西作協有過五年的工作時間。
-
《光明日報》上的艾青足跡
● 1956年12月22日刊發艾青組詩《海邊詩抄》,他在《珠貝》一詩中寫道,“凝思花露的形狀/喜愛水晶的素質/觀念在心里孕育/結成了粒粒真珠”。
2020-08-19
-
艾青:永遠和正直、勤勞的人在一起
在20世紀中國新詩的地平線上,一個巨大的身影,穿過黎明的風,迎著太陽走過來了。
-
姜夔:饑餓藝術家
感慨今昔揚州夢 姜夔,字白石,其父姜噩,進士出身,官至漢陽知縣。
-
深愛北京的魯迅先生
魯迅先生一生,天南海北去過不少地方,也在不少地方定居過,最近翻覽魯迅的日記、書信等材料,我發現他對并非故鄉的北京有一種特殊的厚愛,有時甚至勝過了愛故鄉紹興。
-
李聰聰:魯迅舊體詩研究媒介論
一、傳統媒介與魯迅舊體詩的初步研究 1925年至《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1942年)之前,魯迅舊體詩的研究無論在數量和質量方面都處在起步階段。
-
視域之融合:陳寅恪唐史研究特點與貢獻的再考察
一、作為史家的陳寅恪 在具體討論陳氏的唐史研究的史學構架之前,我們首先需對作為史家的陳寅恪作一些概括性的說明,也就是陳寅恪在近代中國史壇上的獨特性在哪里,其史家之養成過程又受到哪些思想和學術資源的影響。
-
侯旭東: 字詞觀史——從陳寅恪“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說起
摘要:陳寅恪評論時人論著的片語只言亦頗有深意,1936年4月給沈兼士回信評論沈氏《“鬼”字原始意義之試探》一文時說“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即是一例。
-
陸揚:淺議陳寅恪學術之研究方法
對于中國史界而言,今年是深具意義的,因為是陳寅恪先生誕辰一百三十周年。
-
饒佳榮:陳寅恪有過“唐史轉向”嗎?
在德國留學的陳寅恪 今年適逢陳寅恪先生誕辰一百三十周年。
-
孟浩然的仕進之路
孟浩然(689—740)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受有唐一代科舉入仕的影響,生平結交干謁權貴公卿,也曾參加科舉考試,但終其一生幾乎沒有真正踏上仕途。
-
“蕭紅傳”的歷史化與經典化問題論析
摘要:蕭紅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立傳數量最多的作家之一。
-
李建軍:路遙寫作范式轉換的標志性作品
從20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隨著“文革”的結束和社會生活的正常化,中國當代文學也進入了自己的“新時期”。
-
啟蒙即救亡——“九一八”事變后魯迅關于抗日問題的社會批判
20世紀90年代以來,詆毀魯迅的論調有多種,其中之一是“九一八”事變后,魯迅從未對抗日問題發表過自己的看法。
-
《光明日報》上的冰心足跡
-
葉嘉瀅:冰心奶奶是一個小女孩
提起冰心,我們多會贊嘆她經典的作品和卓越的文學成就,腦海中浮現出一位頭發銀白、目光慈祥的老人,并且親昵地稱呼她“冰心奶奶”。
-
冰心:“有了愛就有了一切”
冰心是20世紀同齡人,她1900年出生,1999年去世,經歷了整個20世紀。
-
唐伯虎:“但少唐生三千卷書”
“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不僅是蘇州府中家喻戶曉的人物更是世人眼中的風流浪子,人們對他的了解大多來自于“唐伯虎點秋香”這一故事。
關鍵詞:  唐伯虎20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