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玲為何離開上海大學
一 1923年夏天,丁玲跟隨摯友王劍虹由上海來到南京,試圖在讀社會大學的同時尋找理想的未來。
-
不一樣的杜甫,煥發跨文化的魅力
-
杜甫的愛情
如果身邊有人不時將老婆掛在嘴邊,那說此人愛妻大抵不會錯吧;如果一個詩人將妻的字眼屢屢鑲嵌于他的詩行呢?而且還是一位古代詩人,那么由此斷定詩人對妻子愛深情永恐怕也是妥妥的了。
-
浩然的再發現與《艷陽天》的再評價
摘要:作家浩然與《艷陽天》之所以在1970年代聲名再起,根源在于激進文化力量的重新發現、征用和推崇。
-
吳俊:從魯迅的信說到跨文化傳播
原標題:再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從魯迅的信說到跨文化傳播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是句名言,流傳既久且廣,甚被奉為圭臬。
-
民間文學、方言體驗與閱讀史重構
摘要:地域分野不僅內化于汪曾祺文學創作的形式肌理,也是其 自我理解的重要路徑。
-
文學是“語言的花朵”
摘要:丁玲文學經典,較為真實地呈現了現代中國文學的現代性維度,而且是一種動態呈現。
-
孔子的理想與命運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魯國昌平鄉陬邑,一聲啼哭挑破春秋的沉悶,孔子降生了。
-
日本研究視域中的另面魯迅
日本向來是魯迅研究重鎮,即使國內的研究著作已汗牛充棟,日本的魯迅研究仍舊是不可忽視的存在,獨特的解讀視角、細致的史料爬梳,日本學者們不斷給學界帶來新的靈感。
-
顧頡剛與錢鍾書
-
“實在看不慣”——抗戰初期沈從文眼中的國立藝專
-
茅盾研究:論衡、重估與拓展
原標題:論衡、重估與拓展——凝眸《茅盾研究年鑒(2016-2017)》 茅盾是現代文學史上的著名作家,關于茅盾的研究資料可謂汗牛充棟。
-
陳寅恪的“好”,要讓更多人懂得
原標題:陳先生的“好”,要讓更多人懂得 《陳寅恪合集》 陳寅恪 著 譯林出版社出版 梁啟超稱道他:“我所有著作總和都比不上陳先生幾百字。
-
艾青誕辰110周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
杜甫的詩為什么會落選
唐人選唐詩中有的選錄杜詩,有的并不選錄杜詩,這種情況是杜甫研究的重要命題,對此學術界已有較深入研究,張忠綱先生、陳尚君先生都有專文討論杜詩早期流傳情況,現有的研究結論基本可信。
-
錢鍾書與中國社科院古代典籍數字化工程
-
陶淵明田園詩的三重境界
-
穆時英:一個上?,F代主義者的廣州時期
穆時英(1912.3.14-1940.6.28) 在“上?,F代主義”者穆時英的人生行旅中,曾有一段穿行于粵港間、尤其踏足廣州的時光。
-
新文化理念下的舊文藝試驗
摘要:1933年顧頡剛以燕京大學為背景投入通俗文藝運動,之后成立通俗讀物編刊社,辦各種刊物,運用鼓詞等文藝形式將現代思想灌輸給民眾。
-
屈原與他的楚辭時代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大詩人,2020年是他誕辰23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