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文化運動的重識與再現
《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是重寫大歷史計劃“五四與新文化運動系列”中的第一部,主要描述新文化運動的興起與演進,旨在講清被諸多后起認知遮蔽的新文化運動本身的歷史事實。
2025-04-23
-
林徽因真的是“半官費生”嗎
上世紀20年代,林徽因(左二)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求學時與同學合影 1924年5月底,林徽因和梁思成結伴前往美國留學。
2025-04-23
-
沈從文先生參與了《詩刊》編輯工作嗎
沈從文先生是極具個性的現代作家、學者,“不折不從,星斗其文,亦慈亦讓,赤子其人”。
2025-04-23
-
一九八五年,在深圳遇見比較文學
一九八五年十月,深圳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與北京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聯合舉辦了一次為期兩周的全國比較文學講習班。
2025-04-22
-
何以確定自我:“鈔古碑”與魯迅《墓碣文》的創作
魯迅對金石拓片的濃厚興趣貫穿其一生,從事新文學創作后也沒有放棄抄校和整理金石文獻。
2025-04-22
-
師陀與京派——基于師陀與沈從文文學關系的考察
“新時期以來的現代文學研究論著說及師陀時,幾乎總要強調他與沈從文的關系,而屢次被不加思索地選入京派文學選集、寫入文學史著,更成了師陀無奈到無法逃避的‘光榮’遭遇。
2025-04-22
-
像汪曾祺那樣讀雜書
汪曾祺是當代著名的小說家和散文家,被譽為“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
2025-04-22
-
艾丹:懷念我的父親艾青
20世紀60年代,我們一家人在新疆準噶爾盆地的一個農場生活,周邊是廣漠的戈壁灘,白天可以望見天山,在夏季,山頂也是白雪皚皚。
2025-04-21
-
沈從文交游新考——從佚簡七封談起
2002年北岳文藝出版社推出《沈從文全集》(以下簡稱《全集》),其中《書信》共九卷,與十卷《小說》差可比肩。
2025-04-21
-
“唯有盡其在我,能作多少就作多少”
在我的年輕時代,對于作家樓適夷,我是很遲才讀到他的書,知道他的名字的。
2025-04-21
-
莫礪鋒:故人生死各千秋——《師友記》自序
人生在世,除了家人外,最親密的人首推師友。
2025-04-18
-
萬象更新滑稽戲
“地方戲改革的前途遠大……在人民的上海,觀眾的進步是不容忽視的,只有更好地學習政治,提高文化,才能更有效地為人民服務。
2025-04-18
-
探尋錢玄同日記里的文學蹤跡
錢玄同是五四時期重要的新文學活動家和雜文作家,也是現代中國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文字音韻學家。
2025-04-18
-
“文學新星叢書”:孵出了這么多作家
1984年7月號《上海文學》,發表了阿城的小說《棋王》,轟動一時。
2025-04-18
-
張謇家書中的家教
望子成龍是每一位家長的心愿,張謇不僅是晚清狀元,更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實業家,而且中年得子,倍加疼愛,但并不溺愛,而是非常注重教育方法。
2025-04-18
-
他曾與趙一曼共同戰斗
元旦倏忽而過,蛇年春節臨近。
2025-04-17
-
駱玉明:《書中人世》——寫在前面
這是一個序跋文的集子。
2025-04-17
-
馬識途:未竟的“問途”
在當代中國,馬識途并不是一個普通人,他的傳奇人生和豐碩成果,已經讓他舉世聞名。
2025-04-17
-
黃子平:子東兄二三事
20世紀80年代我在北京,跟上海那批做文學批評的同行,來往最多的是吳亮和蔡翔。
2025-04-17
-
董丁誠:一本塵封多年的課堂筆記
中國文學批評史師訓班合影,后排右一為本文作者董丁誠先生 近日,在書架上偶然翻出一個舊筆記本。
2025-04-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