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韻”美學意義的構成及其當代價值
摘要:氣與韻是兩個獨立的美學范疇,從氣、韻到氣韻經歷了復雜的意義衍變。
-
互聯網催生文藝評論表達與傳播創新
與傳統文藝評論表達與傳播方式不同,互聯網環境下的文藝評論顯現出許多新的特質,為當代中國文藝評論繁榮興盛拓展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并提供了多種可能性,正在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互聯網新文藝評論發展趨勢和格局。
-
論少數民族文學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的一項重要歷史使命。
關鍵詞:  中華民族共同體2021-04-09
-
中國當代文學批評與闡釋的焦慮
引 子 張清華主持的“批評與闡釋”欄目,讓我寫一篇文章,其實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在我的腦海里已經存放了二十多年,遲遲不能動筆的緣由就是覺得自己的學力不夠,尚不能達到可以清晰表述的境界。
-
再論強制闡釋
摘要:中國闡釋學的建構,首先必須在解決諸多具有基礎性意義的元問題上有新的見解和進步。
關鍵詞:  強制闡釋2021-04-08
-
2020 年度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學科發展研究報告
摘要:2020 年度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學科發展喜憂參半。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2021-04-08
-
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了重要講話。
-
以“文化”概念重審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一書是美國學者丹尼爾·貝爾(Daniel Bell,1919—2011)思想成熟時期的重要代表作,集中展現了他對資本主義社會內在張力的思考。
-
厘清發展脈絡 反思現代漢語史
歷史比較語言學主要研究語言的發展和演變,其主要理論是運用歷史比較法歸納語言的親屬關系及其歷史演變,“同源詞”是這一理論得以實現的關鍵。
關鍵詞:  現代漢語2021-04-06
-
中國現代文學對話性批評精神的形成
摘要: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在中西文化碰撞、古今文學變革的歷史語境下,在時代精神的感召下,注重獨立意識、對話精神與交往功能,在審美追求與價值趣味不盡一致的前提下,聯系多方面的社會、歷史、道德、倫理等領域的觀念形態,對具體的、動態的、存在于作品中的普遍性審美進行分析,形成了具有現代性的批評觀念和批評功能。
-
文學論辯與“兼解以俱通”
摘要:中國文學批評起源于先秦百家爭鳴時期,先秦諸子樹立了批評與反批評的風范。
關鍵詞:  文學論辯2021-04-06
-
技術革命與數字化時代的“媒介圈”
一 伴隨著互聯網革命,傳播媒介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每個人的生活都離不開以手機和電腦為終端的各種新舊媒介,整個社會的媒介化現象也越來越成為現實。
-
中華傳統文化與中國現代化進程
19世紀40年代,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封建王朝閉關鎖國的大門,古老中國跨入近代歷史進程中,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由此相遇。
關鍵詞:  傳統文化2021-03-24
-
“文藝大眾化”與“以人民為中心”
自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以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已經深入人心。
2021-03-23
-
建設文化強國 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奮進新征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系列高端訪談】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
關鍵詞:  文化強國2021-03-20
-
費孝通“文字下鄉”再省思
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在中國人文社會科學上的經典地位毋庸置疑,如今它還被列入教育部統編高中語文教科書。
-
文學地圖:“高大上”還是“接地氣”
文學地圖是以地圖形式表現文學空間形態、空間分布及流向的文學地理研究方法。
關鍵詞:  文學地圖2021-03-17
-
寫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任何一部優秀作品,都是對民族、時代的寫照,體現著對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的敏銳把握。
-
重建當代文學批評的文體自覺
文學批評的文體問題近年來得到了比較頻繁的談論,批評家都在不同程度地反思和關注文學批評的文體意識。
-
推動跨學科研究深化發展
隨著全球化不斷深入和信息技術高速發展,人們面臨的社會問題日益復雜化、更具挑戰性,而解決這些問題不僅需要專業知識,還急需一套統一的跨學科方法。
關鍵詞:  跨學科研究2021-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