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文學”與中國當代文學的分期問題
內容提要 從中國當代文學發展的脈絡中重新審視新時代文學,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系列重要講話開啟了新時代文學,從整體上改變了中國文學的格局。
2024-11-28
-
融媒體時代的文藝:貼近讀者但不媚眾
回望文學史可以發現,文學的發展如蛛網般交疊纏繞、伏脈千里,其中一條悠久而綿長的重要脈絡是漫長歷史過程中“雅”的文學與“俗”的文學不斷交替迭生。
2024-11-20
-
“小鎮青年”成為城鄉融合發展生力軍
在新時代的社會文化與文學語境下,小鎮青年作為青年文學形象譜系中的重要分支,在當下逐漸成為一種類型化的文學創作景觀,以其獨特的文化特征、精神風貌、成長變化與社會價值,成為反映當下時代發展變遷的重要鏡像。
2024-11-20
-
霍艷:“素人寫作”的跨媒介傳播與內核變異
“素人寫作”是近年來頗受關注的文學現象,它記錄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真切感受,對勞動工作、勞動關系有了重新發現,使得文學跨越圈層貼近大眾,喚起了普通人的創作興趣。
2024-11-15
-
孫郁:批判精神的尋找
我自己是讀師范出身的,從事教育工作也有許多年。
2024-11-08
-
賀紹俊:當代小說,未能有效為時代生產思想和儲存思想
小說既有娛樂的功能,也有思想的功能,當然還有其它多種功能,但娛樂功能和思想功能是小說最主要的兩種功能。
2024-11-04
-
“現實”如何轉化為“詩歌”
在百年新詩的發展歷程中,現實主義詩歌無疑占有重要地位。
2024-11-04
-
“生活場”的建構與“我在”的寫作
當下作家的焦慮 當下作家似乎存在著普遍的焦慮。
2024-11-03
-
小冰與莫言詩歌寫作的跨媒介性及具名式焦慮
摘 要 微軟程序小冰和莫言同年跨入詩壇并成為頗具話題性和現象級的詩人,其寫詩行為也帶有鮮明的時代印記和媒介文化的特殊性。
2024-10-29
-
我們用AI所創造的一切,都將是我們自己的倒影
2024年諾貝爾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都頒給了人工智能領域的科學家。
2024-10-23
-
“破壁除障”:持久的任務或自我克服
從“真問題”與“大問題”說起 今年夏天,《名作欣賞》雜志分上下兩期發表了一組現代文學學人的筆談文章,欄目主持人、青年學人李浴洋在《什么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真問題”與“大問題”》中(《名作欣賞》2024年第5期)向學界“60后”到“80后”的部分研究者發出邀請,他這樣寫道:“希望圍繞一個您心目中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真問題’與‘大問題’展開論述。
2024-10-23
-
從新媒介文藝到新的大眾文學
一 媒介融合的案例表明,媒介性不只是網絡性也是當代性。
2024-10-23
-
文明互鑒條件下的文學擔當
勞動創造了人類社會,也創造了語言文學。
2024-10-20
-
古典文學的觀念還原與史論建構——早期中國文學史寫作反思
摘要:中國文學觀念術語在近現代發生了由“文章”向“文學”的轉換。
2024-10-17
-
阿來:從自我狹小的經驗致廣大
我們大量的從中學開始的作文訓練里,都包含了一個要命的問題:我們急于升華,而不是急于觀察;我們急于提升,提煉尋找主題,但是非常忽略對于我們所書寫的對象特征的客觀呈現。
2024-10-07
-
“素人作家”是個偽概念
近年來,“素人寫作”呈現出繁盛的景象:黑桃的《我在上海開出租》、王計兵的《低處飛行》、陳年喜的《峽河西流去》陸續面世,胡安焉的《生活在低處》、王柳云的《風吹起了月光》也有望在年內出版。
2024-09-29
-
李少君自述:從《天涯》到《詩刊》,人詩互證
就文學而言,學院跟“修辭”或“學派”,媒體跟“熱點”,其實都有點錯失“文學的專業性”這回事。
2024-09-27
-
素人寫作|何平:寫作者是寫作者的身份證姓名
近年,“素人寫作”被賦予打破固有文學圈層和發現新的審美可能的意義,同時,也成為重要的文學出版標簽和板塊。
2024-09-25
-
瓦解與重造——當下小說中的私人空間與公共空間
一、從“地域”到“場域” 文學地理的話題之所以在今天被反復談論,是因為歷史體驗的強度和時間敘事的動能正悄悄衰減,我們不得不更多地轉向空間的場域里去激活自我發現、完成自我表達。
2024-09-23
-
人工智能介入寫作帶來的三大問題
以人工智能(AI)為驅動的第四次科技浪潮已經來臨,正深刻改變千行百業和整個經濟社會,并成為國際科技實力競爭的焦點之一。
2024-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