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時代新征程開拓文藝新境界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入新時代。
2024-04-16
-
構建新時代“文以載道”的文教傳統
2018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與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強調:“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
2024-04-16
-
在場、及物與靈光:文學性若干特征辨識
關于文學性問題的探討與爭議由來已久,若干對立的闡述范疇應運而生。
2024-04-15
-
文藝批評的個性化與公共性
數媒時代文藝媒介化轉型,使得文藝創作、文藝傳播和文藝接受(批評)諸環節都呈現出不同于以往“前融媒時代”文藝的新特點和新格局。
2024-04-15
-
文體的創造是文學批評的重要任務
當代的文學批評,最重要的功能當然是對于文學作品的鑒賞、分析和闡釋。
2024-04-15
-
如何真正地閱讀、理解和評論文學作品?
“深化全民閱讀活動”在2024年被再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這是 “全民閱讀”連續11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2024-04-12
-
楊丹丹:AI寫作與若干文學基本問題的反思
AI寫作機器的多樣、文本的豐富和研究的流行[1]足以證明AI寫作已成為客觀事實,但學界對其仍保持謹慎態度,普遍懷疑它的文學性,進而整體否定其存在的必要性。
2024-04-10
-
新生代學院派批評家關于文學批評的思考
編者按 對學院派批評的質疑和不滿早已有之,李靜認為與其重復批評的“危機”“缺席”“失語”等論調,不如先從調查做起,傾聽新生代學院派批評家的經驗與思考。
2024-04-09
-
新《詩刊》為何要發一篇“舊文章”
2024年,全新改版的《詩刊》首期重點刊發了《杜甫:集大成之時代與集大成之詩人》一文。
2024-04-08
-
觀看文學直播,為何不知不覺就下單
《人民文學》《收獲》相繼走進“與輝同行”直播間,取得了不俗的效果。
2024-04-03
-
“素人寫作”不等于“底層寫作”
如果評選近幾年的文學關鍵詞,“素人寫作”一定榜上有名。
2024-04-03
-
新媒介語境中重新審視“文學”范疇
新媒介時代如何看待文學的出路 早在改革開放伊始,美國學者阿爾文·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就被譯介到中國,成為暢銷書。
2024-04-03
-
文學批評如何融入中學語文教育
發現潛在讀者群 一位做語文教師的朋友,微信轉來一份高中語文試卷,說“你一定看看”。
2024-04-03
-
文學出圈與文學的內在發展
文學界談論破圈已有多年,很多作家、批評家、文學刊物的“破圈行動”也實踐了多年。
2024-03-29
-
“非虛構寫作”的當下困境及未來發展可能
編者按 “文學新批評”今日推出程惠子的《“非虛構寫作”的當下困境及未來發展可能》。
2024-03-28
-
短篇小說的篇幅問題
文學作品的文體劃分一直是個有爭議的話題。
2024-03-27
-
觀察春天來臨的不同方式
隨著春日逐漸來臨,2024年2月以來,《人民文學》《當代》《十月》《青年文學》《北京文學》等文學期刊陸續推出新刊,既有張煒、劉醒龍、劉慶邦、李敬澤、鮑爾吉·原野等著名作家的全新作品,在歷史深處與當下社會生活的互動中展開探索,也有來自青年一代作家的新鮮亮相,圍繞城鎮生活、個人成長、性別經驗等話題展開寫作。
2024-03-25
-
文學現場|科技文明的時代,傳統文學何為?
重新思考我們的坐標和立場 丁 帆 看到這個題目以后,我說這個切口是我沒有想到的,但是它觸發了我思考一個新的課題。
2024-03-23
-
互聯網時代的文學生態新變
2024年伊始,文學界最熱的話題莫過于老牌雜志《人民文學》《收獲》的“直播出圈”:先有年初《人民文學》在直播當晚4個小時內,獲得8.26萬套的訂閱量和1785萬元的成交額;后是《收獲》全年雙月刊售出7.32萬套,長篇專號售出1.5萬套,超1246萬元的銷售額。
2024-03-22
-
文學期刊發行要面向“大圈子”
相對于網絡這個“大海洋”,文學圈只是個“小圈子”。
2024-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