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久辛:抓住當代中國散文的“綱”
在中國當代文學中,散文似乎沒有小說的地位顯赫?寫散文的作家似乎比寫小說的作家分量要輕?若再從藝術上考量,寫散文的作家似乎較之寫詩歌的,又顯得弱了則個?我不以為然。
2023-10-16
-
能破圈的文學少不了生活的粗礪感
文學破圈的“心理預期” 文學破圈是近年來大家討論比較多的熱門話題。
2023-10-12
-
細節是小說的表情
就像無法想象沒有細節的生活一樣,我們也無法想象細節缺席的小說。
2023-10-11
-
文藝評論的五副面孔
這是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一個“媒介即訊息”由理論轉變為現實的時代,一個“忒修斯之船”式悖論成為現代人普遍困境的時代,一個以元宇宙、后人類社會和數字化生存新敘事為熱點不斷詢喚元話語、元理論和元思想的時代……數字智能技術推動網絡文藝及影視動畫升級換代,區塊鏈、云計算、全息投影等新技術新媒介重構著文藝生產、文藝傳播與文藝消費的知識圖景,Ryan Trecartin的視頻制作、Cory Arcangel的計算機繪畫、ChatGPT的文本生成功能等挑戰甚至顛覆了傳統文藝作品的敘事樣態與審美慣例,一種以人機交互為典型特征的新型文藝生態應運而生。
2023-10-07
-
文學破圈的潛臺詞
文學破圈,任何時代都可能面對的話題 純文學破圈、出圈的話題由來已久,之所以如此,大概因為這一話題表達了人們對文學內部生產固化僵化的焦慮和文學外部傳播深度廣度的渴望。
2023-09-28
-
“求真意志”與批評家的想象力
文學批評需要想象力嗎?我們隨意翻開一本“創作論”或“文學概論”,必能輕易找到關于想象力之重要性的論斷。
2023-09-21
-
“為情造文”而非“為文造情”
從文學發生學的角度看,中國古代文論尤其強調有感而發,因此有“感物吟志”“為情造文”“不平則鳴”“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等說法。
2023-09-20
-
“震耳欲聾”如何修辭了“沉默”
“你的沉默震耳欲聾”,初見不可理解,卻在社交媒體上廣為流傳。
2023-09-20
-
文學,以什么樣的姿態“破圈”
文學“破圈”的復雜背景 近些年來,隨著媒介語境的變化和文化產品的多樣發展,文學書籍的單本平均銷量不斷下降。
2023-09-20
-
互聯網時代的文學突圍
海量的網絡信息與撲朔迷離的真相 當代的多數作家已經意識到互聯網對于文學的巨大影響。
2023-09-18
-
文學“破圈”的可能與文學邊界的拓展
李音(海南大學教授) 何平(南京師范大學教授) 桫欏(《詩選刊》主編、中國作協網絡文學委員會委員) “跨界”“破圈”“出圈”是近幾年文學領域頻繁討論的話題。
2023-09-15
-
楊獻平:散文創作應與時代發生更深層聯系
在我看來,近年來的散文創作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樂此不疲的故鄉、親情、個人現實和與之密切相關的林林總總。
2023-09-14
-
宋時磊:創意寫作學科的優勢、隱憂與必由之路
2019年,筆者曾撰文《創意寫作重教學與實踐,科研怎么辦?》(《文學報》2019年12月26日第19版),談到了創意寫作教師所面臨的巨大困境:開展創意寫作教學和創作指導,需要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但在當前的學科體制和考核體系下,考核教師業績的主要指標是科研成果。
2023-09-13
-
當代文學史料研究存在哪些問題
在中國文學史研究領域,向來有一個不成文的“鄙視鏈”,即研究古代文學史的瞧不起研究現代文學史的,而研究現代文學史的又看不上研究當代文學史的。
2023-09-13
-
今天,我們如何回應“昆德拉之問”
7月中旬米蘭·昆德拉逝世,在眾多的悼念中,我想起了他的經典之問:“今天,我們為什么要讀小說?”帶著好奇心,我重溫了昆德拉《小說的藝術》。
2023-09-12
-
無論古詩還是新詩,都應講究“詩味”
何為“詩味” 世上萬物大多有滋味,詩當然應有“詩味”。
2023-09-11
-
當高原進入高速時代,作家何為
一個小村寨折射出時代的巨變 2019年夏天,我為創作反映脫貧攻堅題材的長篇小說《太陽轉身》,在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馬關縣靠近中越邊境的一個寨子馬灑寨采訪、體驗生活。
2023-09-11
-
互聯網時代,文學期刊如何轉型
前不久舉行的全國文學報刊主編論壇,在圍繞“新時代文學報刊的轉型與發展”作深入研討的同時,也在媒體平臺上直觀展示了文學編輯出版的陣容。
2023-09-06
-
新時期文學理論的獨特歷史性貢獻
文學理論的知識演進是漸進的、累積性的,而不是一個范式替代另一個范式的革命性變革。
2023-09-05
-
嶺南的歷史流動和文學新變
編者的話 本報近期組織探討“新東北文學”“新南方寫作”等當下文學創作中的熱點話題,并以此為入口,開辟了“從地域出發——”筆談專欄,期待將這一探討引入更為開闊、深入的領域。
2023-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