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圈層傳播——“圈子化”批評的破解之道?
批評的圈子化、同人化寫作現象,作為文學批評領域的一個頑疾,一直以來難以找到破解的方法。
2023-03-24
-
文學與“算法”
ChatGPT及其“算法” 文學與“算法”這個話題已經存在一段時間,ChatGPT再度把這個話題擺放到前臺。
2023-03-24
-
謝有順:召喚一種新的現代小說
中國當代小說一直沒能較理想地平衡好兩種關系,概括起來說,就是實與虛、小與大的關系。
2023-03-22
-
文學性意味著什么——從閱讀經驗看文學性
喬納森的《文學理論》介紹了西方學者對文學性研究的情況。
關鍵詞:  文學性2023-03-21
-
賀紹俊:知識性寫作與介入文學現場
我在這篇文章里想談兩個話題,一個是正在興起的知識性寫作,另一個是如何讓批評介入文學現場。
2023-03-16
-
把“世界”作為考察青年文學的視野和方法
在關于當下青年文學的觀察中,我注意到,“世界”成為他們區別于以往世代的突出特質。
關鍵詞:  青年文學2023-03-15
-
岳雯:批評的困境與潛能
始終在當代文學的場域,持續不斷地看,一張基于文學批評的知識地圖終于慢慢顯露自身。
關鍵詞:  批評2023-03-14
-
楊斌華:文學雜志的評價怪圈及其他
“文學新批評”今日推出楊斌華《文學雜志的評價怪圈及其他》。
關鍵詞:  文學雜志2023-03-13
-
擺脫對于閱讀的“誤讀”
近日,一則《水滸傳》被舉報的消息在互聯網上引起關注。
關鍵詞:  閱讀誤讀2023-03-01
-
南帆:如何解剖小說
現今,我們所讀到的文學批評之中,小說的批評占據了很大的一部分。
2023-02-28
-
存在一種令人愉悅的“文學性”嗎?
● 摘 要 文學的泛化是從作品中心轉向文化中心,這種“文學性”的蔓延,使“文學”成了一個無所不包的宏大概念,既取消了文學的獨立性和唯一性,也阻斷了文學在想象世界里的可能性。
關鍵詞:  文學性2023-02-28
-
毛尖:洪子誠為什么不喜歡讀金庸
洪子誠 不是,也不是 在一次采訪中,洪子誠講了下面這段話: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寫完《作家的姿態與自我意識》就病了,邵燕君老師抱著《天龍八部》到我家,說你生病正好可以讀金庸。
-
信息時代,文化的變與不變
主持人 劉大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觀察者 樊迎春(北京大學文學講習所教師) 胡妍妍(《人民日報》文藝部編輯) 黃 平(華東師范大學中國創意寫作研究院教授) 霍 艷(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助理研究員) 金 理(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 李紅濤(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授) 李 靜(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副研究員) 劉 濤(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劉月悅(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文學院講師) 羅雅琳(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評論》編輯) 沈 閃(湖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文 珍(作家) 楊慶祥(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張慧瑜(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員) 周志雄(安徽大學文學院教授) 背 景 在我們身處的信息時代,大數據、算法、機器學習等等這些新興事物,已經滲透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2023-02-22
-
文學雜志的評價怪圈及其他
文學雜志市場經營的瀕臨窘境早已是一個老舊的話題,然而,究其原因及出路,卻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苦無應對良策。
2023-02-22
-
文學創作的核心觀念——當下作家對文學與情感關系的理解和闡發
建構中國的文學經驗和學術話語,是我們的理想和雄心壯志。
2023-02-21
-
痖弦詩歌的一種讀法
一、紅玉米和蕎麥田 宣統那年的風吹著 吹著那串紅玉米 它就在屋檐下 掛著 好像整個北方 整個北方的憂郁 都掛在那兒 ——痖弦《紅玉米》 馬爾克斯在他的創作談《番石榴飄香》中寫過這樣一段話: 一天,他向窗外看去, 一個打著傘的女人的身影正好掠過。
關鍵詞:  痖弦詩歌2023-02-19
-
我們提倡純粹而有機的文學批評
“細讀”是“新批評”理論的一個重要方法,而“新批評”是歐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興起的一個文學批評流派。
關鍵詞:  文學批評2023-02-19
-
文本細讀——新批評的方法
近一個時期以來,關于文學的話題逐漸多了起來。
-
先生氣象,識才與雅量——從王瑤先生說到謝冕先生
編者按 文藝批評今日推送《小說評論》雜志“三棲評論”之謝冕專題。
2023-02-18
-
女性形象塑造折射社會文化變遷
五四運動之后,“娜拉”(編者注:娜拉是戲劇《玩偶之家》的女主人公,常被用來代表追求獨立的女性)在文藝作品中大量涌現,成為“被看見”的群體。
關鍵詞:  女性2023-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