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的個性及其他
閱讀的意義 每人的閱讀經驗不同,但這不重要。
2023-07-09
-
劉詩宇:批評之前,我們能正確認識長篇小說的“長度”嗎?
主持人語: 于無物中突圍 ——今天的長篇小說該寫多長 討論“今天的長篇小說該寫多長”之前,難以對另一個潛在的話題視而不見,即“到底寫多長才算是長篇小說”?對此多為約定俗成。
2023-07-06
-
新詩的“決心”和“微積分”
中國古代素有以詩論詩的傳統,杜甫、司空圖、元好問等人,無疑是這個傳統中標志性、代表性的人物。
2023-07-05
-
彈幕狂歡背后的文化秘密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各類短視頻平臺的崛起,彈幕成為了青年人網絡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彈幕語言已成為當代流行語的重要策源地。
2023-07-05
-
傅小平:讓多余的羽毛隨風而逝
主持人語: 于無物中突圍 ——今天的長篇小說該寫多長 討論“今天的長篇小說該寫多長”之前,難以對另一個潛在的話題視而不見,即“到底寫多長才算是長篇小說”?對此多為約定俗成。
2023-07-05
-
周瑄璞:唯長能解長篇愁
主持人語: 于無物中突圍 ——今天的長篇小說該寫多長 討論“今天的長篇小說該寫多長”之前,難以對另一個潛在的話題視而不見,即“到底寫多長才算是長篇小說”?對此多為約定俗成。
2023-07-04
-
文學批評應該超越作品的規限
近期,《文藝報》的“理論與爭鳴”版刊載了劉火的《真誠——批評的原點與初衷》和馬忠的《文學批評不能“空對空”》。
2023-07-03
-
羅偉章:長篇小說為什么要長
主持人語: 于無物中突圍 ——今天的長篇小說該寫多長 討論“今天的長篇小說該寫多長”之前,難以對另一個潛在的話題視而不見,即“到底寫多長才算是長篇小說”?對此多為約定俗成。
2023-07-03
-
小說的未來與非未來
倘若我們要挽救日趨疲軟的小說,也許我們還有一線希望和生機,那就是要讓我們的小說變得真實和真誠。
2023-07-02
-
融媒體是文藝與思政教育協同發展的助推劑
從小說、詩歌、散文、報告文學等語言藝術載體,繪畫、雕塑、書法、攝影作品等造型藝術載體,校園建筑、校園園林等實用藝術載體,以及校園電影、校園音樂、校園舞蹈、校園話劇等綜合藝術載體不難看出,文藝包含具體可感、生動活潑的藝術形象,具有情感性、隱喻性和滲透性,能夠以形象思維補足抽象思維,能夠以情動人、以誠感人,能夠以隱性教育融合顯性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實現跨越學科的優勢互補、深遠持久的思想浸透,達到隨風入夜、潤物無聲的效果,真正發揮文藝的教育功能,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
2023-06-30
-
在民族文化傳承創新中建構中國當代文學經典
摘要:當代文學經典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2023-06-25
-
是誰給文學帶來危機?
自2022年底問世以來,ChatGPT引起的討論便不絕如縷,不同學科、不同立場的專家學者紛紛加入這一話題。
2023-06-21
-
文學批評不能“空對空”
作為一個業余評論者,讀了2023年6月9日《文藝報》“理論與爭鳴”版所刊發的《真誠——批評的原點與初衷》一文,我對劉火在文中所闡述的觀點頗為贊同,也對作者談及的事實心有戚戚。
2023-06-19
-
是“東北”,還是一種曾經黯淡的“階層趣味”
“東北文藝復興”是個復雜的概念。
2023-06-16
-
情動于中而有詩:當代詩的情感技術
一 這個時代的技術、速度、信息讓我們日益落入一個深淵,一個失憶的深淵。
2023-06-04
-
何平:向文學轉場和從文學溢出
2023年2月,我把“重勘現象級文本”欄目自2022年第1期開欄到2023年第1期共六期發表的19篇論文以及6篇主持人語發給復旦大學金理教授,請他對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學者共同參與的“重勘現象級文本”實踐做一個階段性小結。
2023-05-29
-
房偉:當下青年寫作的“四種癥候”及其反思
我在高校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對當下文學作品的關注,是本職工作之一。
關鍵詞:  青年寫作2023-05-29
-
何向陽:景觀與人物——中國式現代化視野下的都市寫作
身居世界第三大人口城市的上海,給出一個人物,一個不同于任何一個偉大敘事者故事中的“人物”,讓“他”走出去,使更多世代、更廣大世界的讀者閱讀。
2023-05-27
-
林棹:流動的城市與變遷的家園
我們向前回溯可以觀察到,具備了個性和影響力,而且仍然在發展著個性和影響力的城市敘事,是如何自我發明、自我書寫的,是如何從過去流動至今的。
2023-05-26
-
劉大先:青年寫作與整體語境問題
如果拋開對于青年的意識形態化理解,僅僅將其界定為年齡與代際的劃分,那么與如今的日益面目模糊所不同的是,直至21世紀初年的青年寫作至少都有跡可循,比如1990年代末的“70后”和“80后”寫作,前者夾雜著“搖滾青年”的影響,如石康的“青春三部曲”和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影響下的物化現實(如“美女寫作”);后者在某個階段約等于聚焦校園、家庭、情感和青春期體驗的“青春文學”,同媒體和市場的營銷密切相關,隱隱然勾連著逐漸興起的消費主義浪潮。
關鍵詞:  青年寫作2023-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