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ilibili平臺“泛文學”現象及其情感模式觀察
編者按 “文學新批評”今日推出教鶴然的《bilibili平臺“泛文學”現象及其情感模式觀察》。
2025-01-06
-
尋視與靜觀
格非,清華大學中文系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文學創作與研究中心主任,茅盾文學獎獲得者。
2025-01-05
-
曲徑通幽的徑與幽
池莉,作家。
2025-01-04
-
當文藝創作遇上AI:是沖擊還是賦能?
所謂“AI創作”,即“借助人工智能技術進行的文藝創作”,是指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如深度學習和大數據分析等方法,在文藝領域所進行的創作,涵蓋了文學、繪畫、設計、音樂、影視,以及被稱為“第九藝術”的電子游戲等多種藝術形式。
2025-01-03
-
加速時代,文學何為
文學在加速時代的“變身” □周夢泉 我們今日正處在一個加速時代,一晃神間世界的面貌便已模糊不清。
2024-12-27
-
“作為一個小說家,我們有責任把小說寫成真實”
日常的現實重要,還是內心的現實重要 賀仲明:文學怎么與現實發生關聯,這在理論界一直是個備受關注的問題。
2024-12-23
-
《青年文學》“新作家專號”:以“凝視”之姿寫出“當代性”
曹霞,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當代文學研究。
2024-12-21
-
高曉暉:文學之“根”在“本土”
2024年11月,“尋根”思潮與中國文化主體性建構學術工作坊在浙江大學舉行。
2024-12-21
-
詩人的“自反”——一個中國當代詩歌動力的譜系
文學當中的“自反”是文學動力的一個重要來源,意味著寫作者對自身寫作實踐的反思。
2024-12-19
-
釋放靈魂中的詩意:一場心靈的解放與重構
詩意是什么?它或許是風起時的一片落葉,落地無聲卻撥動心弦;或許是星空下的萬籟俱寂,寥廓無際卻令人心生遐想。
2024-12-17
-
沒有知識的燭照與激活,經驗存在嗎?
2023年4月8日“中國大學創意寫作聯盟”成立,2024年1月22日教育部將“中文創意寫作”列入中國語言文學二級學科。
2024-12-13
-
霍艷:瓊瑤是我們這代作家實際卻又不愿承認的創作源頭
2024年12月4日,知名作家、編劇、影視制作人瓊瑤逝世,享年86歲。
2024-12-05
-
馬思鈺:泛娛樂化與金庸文學的經典化
自20世紀80年代初進入內地,金庸的武林江湖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2024-12-05
-
作為方法的創意寫作: 融媒體視域下的當代文學研究轉型
摘要:創意寫作通常被視為藝術表達,而不是學術路徑。
2024-12-05
-
項靜自述:從評論到創作,更理解“真誠地表達”
就文學而言,學院跟“修辭”或“學派”,媒體跟“熱點”,其實都有點錯失“文學的專業性”這回事。
2024-12-02
-
用文字舞蹈,提供他者鏡鑒
評論也是一種創作,因而,評論的文體、風格也多種多樣,有的傾向于中國文藝品鑒直覺感悟式的表達,有的傾向于西方文藝理論邏輯理性的分析,我傾向于兩者的結合——感性體驗與理性思考的共融。
2024-11-30
-
一種理想的文學批評
一個理想的批評家,需要具備敏銳的文本解讀能力,同時還要擁有“世事洞明”“人情練達”的生活經驗,要善于將生活與文本融會貫通、整體解讀。
2024-11-30
-
由“看不懂”的問題說到新詩的公共性
最近讀到程繼龍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的《關聯與表里:從“胡適之體”到“看不懂的新文藝”論爭》,此文正好印合了我對新詩相關問題的思考。
2024-11-29
-
謝有順:創意寫作要從感覺出發
創意寫作現在是一個熱點。
2024-11-28
-
王彬彬:何為文本細讀
一 其實,文學作品的文本細讀,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