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新認識“90年代詩歌”
在當前的新詩研究格局中,學者對1917—1949年間的白話新詩和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朦朧詩討論較多,而對“90年代詩歌”則關注不夠。
2018-09-20
-
有點兒萎靡的長篇小說,還是要振作起來
長篇小說作為文學陣營的重鎮,是衡量一個國家文學發展水平的基準,也是備受業界矚目和讀者關注的文學重器。
2018-09-18
-
評論家的顏色
什么時候我們的評論變得那么難看?什么時候我們的評論不是兩腳書櫥就是八股腔調?什么時候我們的評論只是在空氣中張牙舞爪而無人問津?什么時候我們的評論就像小學生議論文堆砌詞語而干癟無味?什么時候我們的評論還比不上一篇廣告軟文、勵志雞湯?什么時候我們的評論如肥皂劇一般相互替換作者姓名或題目也相安無事? 如果能唱卡拉OK的就是歌唱家,會寫唱詞的就是劇作家,會敲鍵盤的就是評論家,那藝術家和評論家就未免太廉價。
2018-09-17
-
詩歌與時代:我們有哪些誤解
詩歌要脫離時代,正如人想拽自己頭發離開地球一樣不可思議。
2018-09-14
-
李洱:先鋒小說與“羊雙腸”
剛才蘇童講到了裸奔和穿衣服,很有意思。
2018-09-12
-
底層文學的“曖昧”
新世紀以來,“底層”一詞逐漸浮出歷史地表,關注底層生活已經成為一個時代的思想潮流。
2018-09-12
-
本土性:一種亟待關注的文學品格
在進入全球化時代、民族文化被西方文化大面積覆蓋的時候,對本土性的倡導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甚至可以說,本土性是一種比現代性更重要、也更切時的文學品格。
2018-09-12
-
從新鄉土寫作的“新”說開去
以經典化的鄉土文學敘事傳統作為基本參照,所謂新鄉土寫作或新鄉土文學在當代文學發展過程中曾多次出現,其中既有作家群體的主動探索和學界的自覺命名,也不乏名過其實的符號化包裝。
2018-09-10
-
從“故事新編”到“同人寫作”
如果不拘泥于生理年齡,我相信代際差異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
2018-09-07
-
辯證看待媒介時代文學泛化現象
近年來,隨著媒介技術的不斷進步,文學藝術受到商業和科技的沖擊,產生了多種文學泛化現象。
2018-09-06
-
基于“中國經驗”的當代文學批評
當代文學批評的“中國經驗”訴求始終盤亙于文學現場,并在超越“復古返照”與“移植引介”的二元格局中持續發軔。
2018-09-06
-
張定浩:如何理解新詩
在威廉·燕卜遜《朦朧的七種類型》的結尾處,他說:“今天所有的詩歌讀者都會一致認為,某些現代詩人是江湖騙子,盡管不同的讀者會將這游曳不定的懷疑加在不同的詩人身上,但這些讀者沒有肯定的辦法能證實自己的懷疑。
2018-09-05
-
張檸:純文學的優勢在哪里?
標題所示的這個重要問題,即使用五萬字也不一定說得清楚,我要在五千字之內的篇幅中討論它,就像一次無意義的冒險,那么就讓我們開始吧。
2018-09-05
-
“文學策展”,讓文學刊物像一座座公共美術館
現代期刊制度和稿酬制度的建立,是中國現代文學成為可能的一個重要前提。
2018-09-04
-
行業文學批評中的弊端
作為總體命名下的“行業文學”,無論從理論總結還是批評實踐上都缺乏高度的自覺和歷史的積淀。
2018-09-03
-
現實維度的重塑與生命意識的勃發
常聽盛世之說,常觀危機之相。
2018-09-03
-
范穩:民族文化的再發現
云南有著二十六個世居民族,除漢族以外有二十五個少數民族,是中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許多少數民族只有數萬人,但這一點也不影響在這片民族眾多的高原上,各民族文化與歷史所呈現出來的五彩斑斕的色彩。
2018-09-02
-
謝有順:和往事從容交談
一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有一個著名論述,“散文易學而難工”,這話是和“駢文難學而易工”對照著說的。
2018-09-01
-
高建旺:“文體”新釋
陳師道《后山詩話》云:“歐陽少師始以文體為對屬,又善敘事,不用故事陳言,而文益高,次退之云。
2018-09-01
-
楊洪濤:呼喚影視藝術的文學性
誰弄丟了影視的文學性 在IP熱、拼投資、比顏值、刷流量、炒話題的當下,影視創作似乎離它應有的模樣越來越遠。
2018-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