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文學研究的“歷史化”與“史學化”
說近年來的中國當代文學研究中涌動著重視史料的熱潮,應該是毫無爭議的。
2020-03-31
-
以前瞻性目光主動適應書寫載體新變化
進入信息化時代后,看影視已經成為人們接受的首選,無論你多么熱愛讀書,看文本的興趣早已讓位于視頻。
2020-03-30
-
劉小波/徐兆正:“青年寫作同質化現象”二人談
我們張揚個性,卻又深陷于同質化困境。
-
散文寫作的跨文體探索
◎最好的散文,就是要捕捉到人的心靈與情感的瞬間的細微變化,越細膩越好,越細膩越接近真實。
-
空間焦慮與90年代文學的話語建構
從文學史的角度來說,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是互相建構的,呈現出既“斷裂”又相成的特征。
2020-03-24
-
南帆:“歷史化”的構想與矛盾
一 我于2019年發表論文《論文學批評與“歷史”概念》,考察文學批評之中“歷史”概念累積的不同涵義。
-
丁帆:批評家與評論家的靈感
柏拉圖的“靈感說”似乎就是建立在“神靈附體”的詩學基礎上的眩惑之論,與中國文論中的“妙悟”“頓悟”亦是相通的,其目的都是想尋覓到一條通往詩學道路的金鑰匙。
-
與時代對話:我的批評觀
李松睿,1983年生于北京,2005年畢業于復旦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學士學位;2006—2013年就讀于北京大學中文系,獲碩士、博士學位。
-
劉汀:城市敘事與文學地理學
百年來,在中國文學領域中,鄉土文學蔚為大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無論是面臨啟蒙、救亡、改革的嚴峻歷史大問題,還是面對有關個人生活的小問題,鄉土文學都以自己的方式參與著中國文學的實踐和社會生活變革。
2020-03-17
-
出版社為何青睞年度好書評選
閱讀能給我們帶來什么?武漢方艙醫院那位躺在病床上安靜看書的年輕讀者,告訴了我們答案:閱讀能為我們打開一扇門。
-
當前現實題材創作藝術提高的一個“硬核”話題
回溯以魯迅為旗幟的現代文學新軍和肇始于解放區、新中國成立后才獲得全國規模發展的社會主義文學大軍走過來的歷史行程,我們會發現,這個文學史行程,和我國現代革命史,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建設、改革、完善的發展史,幾乎是重合的。
-
記錄生命經歷的磨難悲苦,更要書寫人性的溫暖和閃光
誠如十七世紀英國詩人約翰·多恩在詩里寫的:“沒有人是自成一體、與世隔絕的孤島,/每一個人都是廣袤大陸的一部分。
-
“80后”作家研究:質疑、出路與價值
摘要: “80后”文學是新世紀以來重要的文學現象,但相關的研究還遭受著諸多質疑,這種代際劃分方式的合理性亟待論證。
2020-03-11
-
重提一種新的女性寫作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女性文學和女性寫作有了飛躍發展。
關鍵詞:  女性寫作2020-03-09
-
疫情之下中國詩歌的態度:書寫生命 拒絕假和偽
編輯手記 詩歌,在這個全民抗疫的春天里,成為不少人表達情感的載體。
-
當下女性寫作中的性別意識
在女性主義批評的語境中,“性別意識”特指“女性意識”,是女性在獲得性別認同的前提下,將自己視為具有獨立人格的自然人的主體意識。
2020-03-06
-
微暗的火與勇敢的心
文學不僅是記錄普通社會人生的微暗的火,也是與命運搏斗的每一位平凡英雄所擁有的勇敢的心。
2020-03-06
-
抗擊疫情與文學創作
2020年春節,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疫情從武漢引發并迅速蔓延開來,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2020-03-04
-
在“非虛構”挑戰下的報告文學
當下提到報告文學,總將其與“非虛構”對標,使二者互為假想敵。
2020-03-02
-
丁佳雯:在“非虛構”挑戰下的報告文學
當下提到報告文學,總將其與“非虛構”對標,使二者互為假想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