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詩的本性和借鑒古典:從形式焦慮的角度
對詩意表現的形式焦慮,貫穿著新詩迄今的歷史,其暗中的參照則更多是美侖美奐的古典詩歌。
2019-12-11
-
未來中國想象與新的文學史書寫可能
作為晚清以來確立的文學學科建制基礎之一,在今天,中國文學史尤其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書寫和傳播,顯然遇到了很大的挑戰: 其一,從周作人的《新文學的源流》(1932年)開始,一直到比較新的王德威主編的《現代中國新文學史》(2017年),筆者目力所及,各種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版本不下百種,文學史書寫儼然已經成為學院知識生產的熱點。
2019-12-10
-
馬兵:批評的分歧抑或重疊的共識
當人們使用新世紀文學這一概念時,往往會失察新世紀到目前已經與“新時期”有差不多的時長了。
2019-12-09
-
文學批評如何面對區域性作家?
一、 何為區域性作家? 所謂“區域性作家”既不是一個現成的概念,也不是可靠的分類標準,而僅僅是用以描述某類創作主體存在狀態的詞組,其語法結構和意義指向類似于“處于成長期的作家”。
2019-12-09
-
“新時代”詩人主體的自我建構兼及寫作的道德倫理問題
內容提要 “新時代”為當代詩歌寫作提供了歷史性機遇,自然也為詩歌創作主體提供了許多新的課題。
2019-12-09
-
人文與科技:對話的必要與可能
深圳南山區籌辦“跨年對話”,今年是頭一次,我報的題目是“大學視野里的人文與科技”。
2019-12-07
-
阿來:文學的穩定與變化
原標題:文學:穩定與變化 在今天這個世界上,中國是延續歷史最久,文化傳承從未中斷的最古老國家。
-
努力回答好當前詩壇面臨的問題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詩歌創作同其他各條戰線一樣,取得了輝煌成就,出現了一大批杰出詩人,產生了大量的優秀詩篇,這是無可爭議的事實。
2019-12-06
-
謝有順:為不理解、不確定而寫作
一 從事文學批評多年,總是會有人來問,你在評論一部作品時,有什么準則嗎?這樣的問題,回答不好也得回答。
2019-12-05
-
新時代,新詩寫作的先鋒姿態
為期兩天的全國詩歌座談會,近日閉幕。
2019-12-05
-
金理:城市寫作的兩組關系命題
一、地方性內部的本質與多元 伴隨著全球化和城市化進程不可抵御地展開,城市書寫在今天中國文學界蔚為大觀。
-
陳培浩:游牧于地方性與總體性之間
一 2018 年12 月8 日, 詩人楊煉應邀到潮州與筆者進行了一次對話, 他提出了一個在場聽眾都覺得很不好理解的觀點: 他倡導潮汕詩人進行方言詩寫作, 而且他希望不對方言進行普通話化的改造, 借助土音或注音的方式創造一種當代中文現代詩的新可能。
-
白濤:今天我們需要什么樣的詩
現在很多詩的弊端是過于冷靜客觀以致冷酷,凸顯智性卻丟失了血性與熱情,自動放棄了情感的巨大力量。
-
當代長篇小說閱讀和研究的感性品質
一 這里所要討論的,當然不是一般讀者閱讀小說的行為,而是文學研究、文學評論這一個層面上的小說閱讀,文學研究和批評的起點是閱讀,強調這一點,也是這里討論的一個主旨。
-
批評家“再造形象”和“騎士精神”的能力
批評家除了具備那種對文學作品進行轉換時的“再造形象”的能力外,還要具備的是一種以賽亞·伯林所說的知識分子階層中的“騎士精神”。
2019-11-29
-
長篇小說:要細節,而非堆砌
當代長篇小說越寫越長似乎成為一個趨勢,但有些時候,支撐其越寫越長的未必是主題的深厚磅礴或者故事架構的開闊宏大,而是因為枝枝葉葉的細節太多,旁逸斜出的內容太雜。
2019-11-29
-
徐剛:記憶的詩學
主持語 近年來,隨著作家駐校制的普及,有越來越多的小說家轉向了文學批評領域。
2019-11-27
-
故事的權威性及其中國形態
本文緣起一個話題:“如何講述中國故事?”。
-
文藝新樣態涌現,評論家的“擺渡”不可或缺
今天,文藝的價值和美的價值,越來越為公眾所認知。
-
馬兵:在“立法者”與“闡釋者”之間
主持語 近年來,隨著作家駐校制的普及,有越來越多的小說家轉向了文學批評領域。
2019-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