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里來了個年輕人
這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生活,沒有哪一種生活是“終極”的值得追求的生活。
-
科幻寫作中的新人形象:迥乎常人,本乎常情
中國當代科幻文學如何借助對于科技的理解,對未來的推演,來塑造新人形象,又如何通過共情共感的藝術表現力來呼應時代精神,召喚出現實中的新人,這將是橫亙在每一個科幻寫作者面前的巨大挑戰。
-
文學“新人”形象的可能性
我想象中的“新人形象”,除了有著濃郁的現實基礎和未來憧憬之外,它還應該像一根避雷針那樣,矗立在當代中國現實的土壤上。
-
陽光道與獨木橋
這個時代,電影技術、影像感知力等表現手段日新月異,電影業日益成熟,它甚至給小說敘事帶來新的審美影響。
2020-01-03
-
小說的影視化之路
關于文學如何介入大眾視野,這像河流一樣,河流的方向都是順勢而為。
2020-01-03
-
真正的優秀作品既屬于當下,也屬于未來
1919年五四運動對于構建新文學中的“新人”有重要作用,同樣,解放區文學對于當代文學也有重要意義。
2020-01-03
-
時代寓言與道德故事
摘要:石一楓通過講述類型化人物的道德故事,形成了一種時代寓言的表達,從而規避了個人化審美形式主義的匱乏和“歇斯底里現實主義”的缺失。
-
作家批評的興起與實踐路徑
隨著現代科學發展與專業分工的日益精細,創作與批評曾出現一定程度的斷裂與分化。
2019-12-26
-
向人類精神高地不斷邁進
新世紀以來,中國當代文學以更積極的姿態漂洋過海,逐漸成為世界文學共同體中極具活力的創造性力量。
-
小說家的多重身份
現代小說的自反性和中產階級的階級處境有關,而不是普遍人性。
-
長詩,與史詩的重影及偏移
人們至今對“長詩”這個概念是模糊的,以為詩歌的句子排列得多,排列得長,就是長詩;詩歌句子排列得少,排列得短,就是短詩。
-
文學作品的影視改編:文學是底色與保證
這段時間,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推出了一檔大型文化欄目《故事里的中國》。
2019-12-18
-
“向內”的寫作與“向外”的寫作
現在流行的文化研究或者社會分析的批評模式是輕視具體審美價值判斷的,文學的價值僅僅是因為它反映了某種非文學的東西,這個最后走到極端就是虛無主義,是反智,我希望文學批評可以抵制而非迎合這種東西。
-
賀仲明:我們什么時候開始遠離現實
主持語 對于中國文學界而言,茅盾文學獎一直具有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歷史功能。
2019-12-17
-
漢語詩歌:敘事的可能性
在我準備寫作長詩時,遇到了兩個基本問題:一是如何使漢語從語言回到言說,即敘述性詩歌話語,二是如何去面對史詩,這兩點在我們的漢語詩歌資源中找不到借鑒文本。
2019-12-16
-
“邊地書寫”與“邊地中國”的現代性問題
內容提要 文章從“現代文學”與“現代中國”的互動關系出發,以“邊地中國”為立足點,在“沖擊-回應”模式和“傳統的創造性轉化”論之外,指出了“現代中國”國家意識和國家歷史形成路徑的特殊性。
2019-12-13
-
中華詩詞唱響新時代
這次詩歌座談會是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和學習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的深遠歷史背景下召開的。
2019-12-13
-
鄉村振興與鄉土文學的未來
鄉土文學是“五四”新文學革命以來,中國文學收獲最豐的領域。
2019-12-12
-
創意寫作學科發展方向展望
不久前,中國南京入選了“世界文學之都”。
2019-12-11
-
新詩的文體規范
新詩要尋求更快的發展,就得形成多數人公認的文體規范。
2019-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