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興陽:鄉村倫理道德的失范與批判
中國鄉村倫理道德的失范,在新世紀鄉土小說的日常生活敘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2020-05-19
-
斷想:文學、時代及其創造
一 不久前,當今英國文壇最負盛名的小說家麥克尤恩有了一次中國行,在北京、上海參加了多場演講和對談,在中國的超高人氣讓他大感意外。
-
張檸:城市的形與神及其書寫傳統
內容摘要:城市是人為謀求良好生活而建造的場所,但它不能借助于高塔通向天堂,人類只能建造“無塔之城”這種世俗的城市。
2020-05-16
-
散文寫作的易與難
散文就像一個大口袋,很多類型的文字都可以往里面裝,解讀文化的、描寫山水的、表達情感的、敘述事件的,甚至書信、筆記、悼詞、碑文等也可稱為散文。
-
當代文學的思想性問題
劉復生:今天我們很高興請來了四位當代重要的文藝批評家和學者,共同來聊聊當代的文藝狀況。
-
創意寫作問題三論
一、有傳統寫作學為什么還需要一個創意寫作學? 經過十余年的努力,創意寫作學科在中國高校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從最初少數幾個高校的嘗試性引進,到近年數百所高校的齊頭并進式共享共建,從當初的充滿爭議,到如今經基本形成共識并促成中國特色創意寫作學科建設熱潮,創意寫作學科在高校正發揮著創意教育的排頭兵作用,已經逐步成為大寫作者創意創業教育的先鋒。
-
何謂“東北”?何種“文藝”?何以“復興”?
內容提要:本文將雙雪濤、班宇和鄭執及近年來圍繞他們的諸多討論視 為一個事件,關注點主要不在他們的小說本身,而在于圍繞他們展開的 種種言說——別人的和他們自己的。
-
短篇小說,類似于現實在夢中的模樣
01 閱讀是寫作的起跑線,同時也是寫作的跑道 小說家的寫作是從閱讀開始的,因此閱讀是小說家的起跑線。
2020-05-07
-
散文要經得起歷史和時間之風的一再吹打
散文比任何文體都龐雜,簡直就是一盤大雜燴。
-
青年和文學接力的“活力”與“新生性”
原標題:“活力”與“新生性”在持續證明著青年的價值,證明著國家現代化背景下文學接力的價值 導語 五四,不僅僅是一天。
-
當“新女性寫作”遇到〇〇后讀者
編者按: 《十月》雜志2020年第2期推出了“新女性寫作專輯”,專輯上線至今(從3月8日到5月4日),引起了讀者的持續關注。
2020-05-04
-
張晶:作為中華美學精神生成基因的詩學元素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同志主持召開了文藝工作座談會,并在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
-
黃發有:講述城市里的多彩故事
當代中國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城市的崛起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重大成就之一。
-
文學批評家也應有自己的“文學故土”
2月5日,光明日報文學評論版刊發了李敬澤先生的文章《一種具有地方根基的文學批評——由〈龍江文學批評書系〉想到的》。
-
改革開放時代的年輕作家 如何給未來留下有共識的經典
《北上》 徐則臣著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霧行者》 路內著 上海三聯書店 《譬若檐滴》 朱婧著 譯林出版社 《細民盛宴》 張怡微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歷史感、現實感的匱乏和經驗的同質化,成為新一代作家面臨的普遍質疑 不拘泥于“十”或者“五”年劃分出一個代際,我更愿意把改革開放前后出生和成長的數代人稱為改革開放時代的兒女們。
-
九十年代小說宏大敘事問題再反思
“宏大敘事”終結,已成為解讀90年代中國小說的“關鍵性常識”。
-
劉芳坤:地域性、先鋒性與異質寫作
主持語 在中國新文學史上,地方性書寫不僅歷史悠久、成績顯著,而且也備受文學研究者們的贊譽——似乎一個作家越是表現了獨特的地域風情,那么他的創作也就越發地具有了文化根基。
-
重新建立詩與人的聯系
我們今天重新面臨五四的命題,也就是經過近百年的發展演變,我們的新詩傳統實際上已經變成了一種高度秩序化的存在。
-
文學與直播
現代技術從誕生之日起就與人文藝術進行著不斷的搏斗,而“技術決定論”也在作家、藝術家中間引起過熱烈的爭論,新世紀第二個十年里種種翻新出奇的媒介技術對市場的占領也為文學藝術再次帶來新的震蕩。
-
在“流量”時代如何讀書?
作為一位以讀書為業的職業“書生”,在當今數字化閱讀環境下,似乎都不敢貿然談讀書了,老馬不一定識途,職業老司機也會迷路,面對漫山遍野的資訊、知識,任何一位具有海量吞吐能力的讀者,都只能是望洋興嘆!如今,展示在我們面前的是由多媒介承載、呈現的“書山”、“學海”,是信息、資訊、知識混搭的內容瀚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