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批評的況味
現在,我們走到了小徑分叉的路口。
-
倫理性介入:虛構敘事及小說批評的意義
丹麥哲學家克爾凱郭爾一向幽深古怪,卻有點直腸子,著名的精神進化四段論 “審美的人——政治的人——倫理的人——宗教的人”,就來自他的發明。
-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新批評”
《文學報》開設“新批評”欄目已經很多年了,作為一個忠實的讀者和作者,我的受益是很大的,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它讓我在文學的環境中能夠說出自己想說的話,而這些話語得到了學界和社會的反響,無論是贊成或批駁我的觀點的意見,都是我的榮幸,因為它能夠更加促使我思考深層的問題,讓真正的批評精神發揚光大。
-
錢理群:關于“同時代人”的兩點隨想
我剛從貴州趕來開會。
-
為平平無奇的易幟者喝彩
文學的易幟者,天然地帶有異質性。
-
非虛構寫作與田野考察
非虛構寫作就是大地寫作 自十年前《人民文學》開設“非虛構”作品專欄以來,呼吁作者離開書齋與二手經驗、直面大地的寫作正在成為常識。
2020-06-22
-
文字游戲難出好文學
有幾類文字常常為人津津樂道,但具體內容又往往很難被人記住,例如同音文、集句詩、回文詩以及寶塔詩等。
2020-06-22
-
現實不是只有正面沒有反面
現實越來越不好寫了,也越來越不想看了,這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
-
對談:異質性與技藝之間
黃德海:此前,關于異質性我們大概梳理出一個輪廓了,接下來的問題是,“貫穿于寫作過程中的偶爾的變化”,“作品序列中的一次次意外”如何辨認?也就是說,異質性的辨認,并非不言自明的,而是需要某些可見的特征或辨認方式。
-
創造優質的漢語
希臘語中有一個詞:barbro,既指野蠻人,也指不會說話的結巴。
2020-06-20
-
舒玲娥:文學還鄉的路徑
海德格爾說,詩人的天職就是還鄉。
2020-06-18
-
何為“異質性”?
如何在基本認知(或曰常識和已知)中發現已知的陰影和未知的深淵,并將已知和未知展現為與世界關聯的切膚之痛,這才是“異”的關鍵。
-
劉復生:文明論與當代歷史小說
編者按 在現實主義文學疲軟的情況下,八十年代末以來,歷史小說成為文學出版和影視改編的寵兒,在追求歷史真實和闡釋歷史的名義下,以隱喻的方式持續地回應現實訴求,進行著飽含意識形態判斷的表達,打開了理解現實的另外的可能性。
2020-06-15
-
趙天成:“故鄉+故事”的公式
上世紀20年代的左翼文學創作中,曾有論者總結出一個“革命+戀愛”的公式。
2020-06-12
-
我們需要怎樣的“新概念”
“50后”金澄宇的《繁花》首發于《收獲》雜志,八年來一再重印,已悄然過百萬冊。
-
從何結束——無法終結的長篇小說結尾
任何敘事都面臨一個如何結束的問題,如何將已經展開的敘事內容進行一個合理的、恰到好處的收束,這一直是一切藝術作品的難題。
2020-06-11
-
城市文學:破局而立的新機遇
一場始料未及的疫情蔓延到了新的一年,一時之間各界都在忙碌應對。
2020-06-11
-
勇做文學審美范式的“破壁人”
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
-
周敏:新媒體時代的文學教育危機與深度閱讀的可能
編者按 在新媒體的沖擊之下,紙質閱讀被“讀屏”大大擠壓,當代青年深度閱讀行為的式微是現今文學教育面臨的最大危機。
-
自媒體時代文學:他們是我們的一部分
原標題:他們是我們的一部分 自媒體時代,網絡文學已經成了一個粗淺的概括。
20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