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女文學:扭結在愛與痛、美與傷之間
伍爾夫早在百年前就提點過:女兒是通過母親認知世界的,尤其在父權世界里,母親的言行身教或直接、或隱秘地決定了女兒、乃至未來子女的母性和女性意識。
2025-05-23
-
新大眾文藝浪潮中的“非遺”傳播與傳承
近來有關新大眾文藝的探討如火如荼,特別對新技術與新媒介帶來革命性變革多有論述。
2025-05-20
-
AI書寫:文學創作還是文字游戲?
面對AI人工智能寫作的出現,不少人驚呼,在不久的將來,AI人工智能有可能會替代專業作家的創作。
2025-05-19
-
從一個“傳播貢獻獎”引發的爭議說起
前不久,董宇輝獲得《人民文學》2024年度“傳播貢獻獎”,引發熱議。
2025-05-16
-
知人論世與批評的有效抵達
如何進行有效的文學批評一直是學界面對的重要問題。
2025-05-16
-
耿立:對創意寫作的一點思考
一 創意寫作這個詞是舶來品,其在中國的火熱程度,可以用滾燙來形容。
2025-05-15
-
讓文藝評論告別“高冷臉”
近日,吳子林先生在《文藝報》發表《理論文章也可以是“文學”的》一文,提出理論文章應該打破枯燥的學術套路,寫得像文學作品一樣鮮活有文采,既有深刻思想又能讓普通人讀得進去。
2025-05-14
-
為什么人文學依然重要?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當代文學創作中的應用及其不滿
自OpenAI公司開發的ChatGPT正式上線以來,以其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AI、GenAI)迅速在各個領域引起持續而有力的回響,文學領域也不例外。
2025-05-11
-
破圈的幻象與文學的新生
2024年11月11日,上海報業集團宣布《文學報》將停刊,并入《文匯報》推出的《文學》周刊。
2025-05-10
-
面對意義失效的危機,文學能做些什么?
近年來,有社會學者用“懸浮”這一詞語來指稱當下的一種都市生存狀態,意即人在快速變幻的社會脈動中處在一種沒有根基的狀態。
2025-05-10
-
人文教育與人工智能:機進人進,而不是機進人退
談論人工智能與人文教育的關系,需要認真思考科技進步與人的全面發展的關系,需要客觀估量人工智能究竟會給人帶來什么影響,需要認真反思當前人文教育所存在的問題,衡量人工智能進入人文研究的利弊,也需要借鑒千百年來人文教育的經驗來培養人才。
2025-05-08
-
“文學+AI”,版權風險亟須應對
人工智能技術的高速發展為文學創作和生產領域帶來了一場革命性的變革。
2025-05-06
-
曾攀:AI 寫作、語言變革與新美學形態
一 毫無疑問,人類又一次面臨大變革時刻。
2025-05-06
-
關于國際中文教育創意寫作的思考與實踐
2024年1月,“中文創意寫作”正式列入中國語言文學二級學科,意味著國內許多高校中文系致力于探索的“創意寫作”得到了教育部的認可。
2025-05-06
-
當下小說時空觀念的新變
在互聯網時代,數字技術的時空重構對文學產生重要影響。
2025-04-30
-
個人微觀史敘事的渺小與廣大
在20世紀文學史的發展進程中,宏觀歷史敘事曾長期占據主導地位。
2025-04-30
-
走向“晚期”:新世紀文學危機中的新變
近些年來,文壇的代際更替與整體呈現的寫作氣質成了部分學者關切的問題:有學者曾將中國當代文學自1990年代延續至今的某種“可疑的穩定”指認為當代文學的“中年狀態”,更具銳氣、直面當下的“青年寫作”反而面臨邊緣化的困境,而這也必將導致“中年危機”如病毒般向整個文壇蔓延。
2025-04-26
-
懷舊,或一種“晚期風格”——論當下青年寫作的一個癥候
一 博伊姆說:“二十世紀始于某種未來主義的空想,終于懷舊。
2025-04-26
-
在AI時代,我們如何談論并書寫愛
愛的消逝:AI時代的人之悲歌 王威廉 在AI時代談論愛,跟談論其他很多事物一樣,似乎也變得復雜起來。
2025-04-19
-
以“文學事件”為方法:觀照新世紀文學發展的一種角度
“歷史就是敘述事件,敘事就是把歷史上的行動者相互之間看來是局部的、混亂的和不可理解的情節聯系起來,并加以理解和解釋。
2025-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