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文學”:作為人工智能時代文學的重要維度
當下,人工智能文學創作已從實驗階段邁向傳播領域。各大網絡文學平臺每日接收海量AI稿件,自媒體空間亦充斥著機器生成的文本。盡管人工智能尚未成為文學創作的主流,但及時審視其帶來的沖擊已成為文學批評界的當務之急。在探討其利弊之前,須先厘清人工智能文學的能力邊界與本質特征。本團隊對國內主流AI模型的文學生成能力測評顯示:當前技術雖在情感模擬、隱喻構建與文化語境理解上展現出“類人”特質,卻始終無法觸及“人的文學”的本質——肉身在場的生存痛感、詞與物的真實勾連,以及主體對世界的能動重塑。回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人的文學”作為一個重要的維度,始終強調文學作為主體介入現實的精神實踐。在人工智能時代重新強調這一維度,不僅關乎文學發展的方向,更關乎其存在的根本意義。
一、人工智能文學的“類人化”表象
部分觀點認為,AI在情感強度、敘事技巧等層面遜色于人類創作。這一論斷需進一步辨析。通過調整提示詞和參數,人工智能文學所生成的修辭技巧和描寫方式,以及在表達情感的強烈程度、表現復雜情感和情緒細節方面也能夠完成得十分出色。就簡單的情感強度來說,通過測評生成的短篇網絡文學,可以發現那些生成的復仇文、逆襲文或搞笑文,在技巧層面并不弱于頭部作者。而在復雜情感表達方面,有數據顯示,GPT-4使用角色一致性強化學習(RLAIF)后,其復合情感場景的生成準確率也大大提升[1]。
在敘事技巧方面,增加文學性語料和文科生獎懲反饋的人工智能的能力大大提升。在本團隊的測評實驗中,可以看到,相較于KiMi等模型傾向于使用全知敘事和第一人稱敘事,敘事方式更側重“講述”(tell),而DeepSeek具有第三人稱限制敘事偏好,大量使用場景化和細節化敘事,并且能夠在生成中使用通感的修辭方式,讓敘事方式成為“展現”(show)。比如我們讓DeepSeek生成一個未來世界識別仿生人的文本,其中的片段為:“周然推開便利店玻璃門時,自動感應器正播放到廣告詞的第七個字:‘美夢成真只要——歡迎光臨。’他熟練地跳過地磚上翹起的金屬條,貨架深處傳來咖啡機泄氣般的嘶鳴。‘老樣子?’收銀員小夏把沾著泡面油漬的掃碼槍轉了個圈,她耳垂上新換了對發光耳釘,在晨霧里泛著青檸色的微光。”該文本運用了大量內視角感覺性描述,廣告詞的斷裂(聽覺)、金屬條觸感(觸覺)、咖啡機嘶鳴(聽覺)、青檸色微光(視覺)等感官元素,不僅構建出一個沉浸式的場景,而且與日常倦態的心境形成通感。
拿隱喻度來說,通過控制“溫度參數”可以實現對文學生成隱喻度的調整,溫參越高,隱喻度越高。用高溫參數寫詩,DeepSeek可以生成類似“熔爐的舌頭舔舐黃昏時/我正把時針種進冷卻塔/灰燼在喉間結晶成讖語”的詩句。從DeepSeek相關技術報告中可以看出,該模型運用了大約60萬條的推理樣本,運用了20萬條非推理(包括文學寫作)樣本進行訓練。[2]同時DeepSeek在進行語料標注時非常注重隱喻度的處理,是該模型在這一方面的出色表現。
基于龐大的數據和語料的訓練,人工智能文學生成表現出明顯的“類人化”的特點,甚至有著“鏡像”的特點。操作者本人的創作能力,或是對文學的理解能力、審美判斷力,以及提問質量越高,交互性做得越好,生成的文本文學質量越高。那么,是不是說人工智能能夠達到人類文學創造的水平?或者說,即使人工智能能夠出色地使用各類修辭手法,塑造“圓形人物”,構建多線索情節結構,并且能夠使用“草蛇灰線”“留白”等技巧,是否就意味著人工智能文學生成能夠替代人類創作?
二、“人的文學”精神譜系:具身性和主體性
中國現代文學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逐步構建起一條以“人的文學”為核心的精神脈絡。這一傳統并非僅僅停留于對封建禮教的反叛,而是通過不同歷史階段的理論探索與創作實踐,不斷深化對人作為“具身性存在”的認知——文學既是人對所處社會現實的回應,也是主體通過反思介入世界重建的方式。周作人在《人的文學》中提出的“個人主義的人間本位主義”[3],將文學從封建倫理的桎梏中解放,強調對完整人性的尊重。他要求文學關注“靈肉一致”的生活狀態,實際上揭示了人的存在本質:既非抽象的道德符號,亦非純粹生物性的存在,而是具體社會關系中的生命個體。李大釗則在《什么是新文學》中將這種個體覺醒引向社會維度,主張用“宏深的思想”與“博愛的精神”[4]構建文學的社會性,使“人的文學”開始承擔起揭示社會病癥、推動革命變革的“具身性”責任。沈雁冰的“血和淚”寫作觀更徹底地將文學場域下沉至底層民眾的生存境遇,通過《春蠶》《林家鋪子》等作品展現出被壓迫者的“肉身之痛”,踐行了文學干預現實的創作精神。胡風的“主觀戰斗精神”[5]理論標志著“人的文學”進入辯證階段。他反對機械的現實主義,強調作家必須帶著“血肉體驗”介入現實,這種主體性實踐使文學不再是被動地反映世界,而是主客觀融合創造新世界。深受胡風“主觀戰斗精神”影響的作品《財主底兒女們》,路翎筆下知識分子的精神掙扎,正是主體在歷史洪流中尋求自我確立的具身化寫照。至錢谷融提出“文學是人學”[6],實質是在集體主義高漲的時代重訴個人的價值,抵制將人簡化為階級符號的傾向。這種對個體獨特性的堅守,使得文學在政治規訓中仍保留著重建人性維度的可能。
“人的文學”的傳統號召“具身性”的文學——它根植于身體的具體體驗,是以人類為主體重塑世界的路徑。在這一意義上,文學的要義不在于詞語搭配的概率,或是修辭習慣的堆積,不是情感技巧,也不是精巧的結構。基于自然語言處理的人工智能,能夠在這些語言技巧表層達到“類人”程度,但人工智能文學生成的仍難以觸及文學的本質。作為一種本質論的“人的文學”的意義是在認識論層面,在存在哲學層面,在人類生存的本真層面得到確認。胡塞爾揭示的“意向性”結構,在文學領域具象化為身體對世界的賦形。[7]梅洛-龐蒂提出“身體圖式”[8]的概念,認為基于“身體”體驗的意向性創造,使文學意象成為具身經驗的記錄和實現。海德格爾認為詩意使人之棲居成為可能[9],實指人類通過語言將混沌經驗轉化為存在家園的過程。“人的文學”呈現出深刻的本質論特征:它并非簡單的審美活動,而是人類通過“具身性經驗”與存在境遇的互動,在語言中重構世界的精神實踐。這一本質決定了文學主體的肉身在場與生存痛感,其價值正在以血肉之軀為媒介,在主體與世界的對話中不斷開掘存在的真理。
在文學史上,我們看到《狂人日記》在客觀描述的同時融入象征主義,實寫瘋子,虛寫寓意。在類似福柯關于“瘋癲/文明”的思考中,《狂人日記》從瘋子的口中說出舊社會“吃人”的真相。此種用象征的世界“撕開”舊現實,寓意現實變革的作品,來自魯迅對當時社會環境的洞察以及用文藝改變國民精神的訴求。如果以此種具身的文學實踐觀照人工智能文學生成,就會發現其能力僅僅停留在表層的修辭技巧。缺少主體精神的人工智能文學也缺少了“人的文學”的精神。
就修辭而言,表面上基于概率的修辭技巧,也無法替代在本體論上意味著重建詞與物關系的“活的修辭”。就隱喻來說,人工智能可以通過詞語搭配概率,或是人工對“隱喻度”的標記和反饋,表現出高超的隱喻技巧。但我們要看到,隱喻也并不簡單地是指“比擬”,如保羅·利科所指出的那樣,所謂“活的隱喻”是“將人描述成‘行動著的人’,將所有事物描述成‘活動著的’事物很可能是隱喻話語的本體論功能。在此,存在的所有靜態的可能性顯現為綻放的東西,行為的所有潛在可能性表現為現實的東西”[10]。也就是說,“活的隱喻”是語詞對人類,對世界以及世間萬物關系的能動性激活。李章斌分析穆旦的詩句,從本體論的角度呈現“穆旦是如何一步步消融主體、客體界限,將‘不同類型的感覺雜糅’,企圖彌合人與‘物’之間的裂縫,把‘人’與‘物’的存在鮮活地展現出來”。他指出“穆旦的隱喻實際上就是以言語‘照明’(命名)那‘未成形的黑暗’,并將之顯現為‘綻放的東西’”[11]用重建“隱喻”照亮或激活未被識別的世界,這是在認識論、存在論層面“隱喻”真正的價值。而人工智能文學生成技術本身不具有認識論和存在論的底層邏輯。
三、“人的文學”:作為人工智能時代文學的重要維度
當人工智能文學生成在修辭技巧等方面表現出出色的“類人”能力時,我們更要強調“人的文學”的傳統和要義,強調文學之所以存在的理由和方向。認識到文學來自具體社會關系中的生命個體的“具身性體驗”,認識到文學從來都是應對和介入現實,參與變革的路徑,認識到文學語言是重新命名萬物,重建人和世界關系的認識論意義,認識到文學語言將混沌經驗轉化為存在家園的本體論意義,就不會因為人工智能而感到敬畏或恐慌,就可以更客觀理性地理解人工智能和文學之間的關系。
重提“人的文學”,絕非拒斥技術,而是探尋人機共生的新路徑。AI可為創作生成故事框架、提供意象組合、拓展形式邊界,而人類則為其注入生存實感與精神追問。人工智能技術可以為文學創作提供新的工具和手段,拓展文學的創作空間和表現形式。同時,人的“具身性體驗”可以為人工智能文學創作注入靈魂,使其作品更具藝術價值和思想內涵。例如,一些作家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創作輔助,通過與人工智能的互動,激發自己的創作靈感,創作出一些具有創新性的文學作品。
與此同時,培育具有審美判斷力的讀者群體至關重要。當算法推送機制助長文學快餐化時,讀者需以批判意識辨識文本中的生命質感:是概率組合的修辭雜糅,還是主體經驗的結晶?這種鑒賞力的養成,將成為抵御文學異化的精神防線。讀者應該培養自己對文學作品的審美鑒賞能力,能夠辨別作品的優劣;應該具備批判意識,對華而不實的文學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人工智能帶來的沖擊,反而讓我們更清楚地看到文學的本質——它不僅是文字游戲,更是人類活著的證明。當機器能輕松寫出押韻的詩、編出結構完整的小說時,我們反而要更珍惜那些機器學不會的東西:比如身體留下的深刻記憶,歷史洪流中普通人的真實經歷,還有人類給世界萬物命名的勇氣。未來的文學創作中,技術或許能提供更多工具,但只有真實活著的人,才能讓文字真正地觸及生活。我們不該讓AI成為文學的終結者,而應該讓它變成作家的智能助手。就像用精準的計算配合人類豐富的情感,或許這正是新時代文學新的活力所在。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