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作文:為什么“讀不懂題”
語文作文向來是社會關注度最高的高考題型之一,它是對考生綜合語文素養(尤其是閱讀與寫作)的一次集中檢驗。面對作文命題,“讀懂題干”只是基礎,考生還需在有限時間內,精準、深刻、靈活地處理這些信息,并將其轉化為有邏輯、有深度、有文采的文字表達。翻閱近年來的高考作文題,其文學性、思辨性以及跨學科特質顯著增強,若要對其核心價值取向進行歸納,不妨突破傳統的“品德、成長、文化”三分法,以更加貼近新課標“語言建構與運用”“文化傳承與理解”等核心素養要求的跨學科視角來審視與歸類:近年高考作文命題囊括了人本存在與主體間性、本土文化與國際視野、經驗認知的邊界重構、道德價值的張力場域、文明互鑒的時空維度等若干深刻議題。作文題干文學性的增強無疑給考生審題帶來了一定挑戰,互聯網上關于“題目看不懂”“材料啥意思”“好像跑題了”的討論也愈演愈烈。這或許指向了一個比“高考作文實用技巧”更為重要的問題:我們的“閱讀水平”是否達到了題目對“理解能力”的要求?
總結下來,高考語文作文命題的內涵演變大致呈現出以下三種趨勢:
從明確判斷到價值協商。過去的命題多指向明確的價值判斷,而近年來,題干更傾向于設置兩難情境,留給考生充分的思考與討論空間。例如,2019年全國Ⅰ卷的作文題目明確要求考生寫一份倡議大家“熱愛勞動,從我做起”的演講稿;2022年全國新高考Ⅰ卷的作文材料看似立足“圍棋術語”中的“本手”“妙手”“俗手”,實則在說基礎與創新的關系,引導學生對功利主義的學習態度進行反思。
從個體表達到文明對話。寫作模擬主體身份從青少年考生向民族文化傳承者、社會主義建設者擴展。如2020年全國Ⅲ卷的作文題“畢業前,學校請你給即將入學的高一新生寫一封信,主題是‘如何為自己畫好像’”,視角僅局限于學生個體的心得感悟。而2023年全國乙卷則引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則講話,強調要尊重多樣個性、多種文化并存。
從經驗記憶到認知發散。對課本知識的考查從記憶性評價引申向生產性認知。如2020年全國Ⅰ卷作文題選取了春秋時期的歷史事件作為材料,要求學生圍繞讀書會上關于齊桓公、鮑叔、管仲的討論,寫一篇發言稿。該題干引用文言文材料,雖不離課內文言常識,卻也增加了閱讀難度。而2021年北京卷為標題作文《論生逢其時》,該題在審題上并沒有設置難度,材料中給出明確的時空建構,引導學生關注廣闊的社會生活,從而增強個人對社會、時代發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體現出“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任務和語文課的育人功能。
考生之所以陷入高考作文的閱讀困境,出現“讀不懂”“不會寫”“跑題”等現象,與考題的文學性深化存在直接關系。這種文本深度與思想銳度的增加,成了不少考生審題立意的障礙,這直接反映了青少年群體閱讀能力的短板。
縱觀近年考題,2022年的全國甲卷從《紅樓夢》“大觀園試才題對額”中摘出“沁芳”二字,顯然不再滿足于描述現實,而是要求考生體味移用、化用、獨創等文學技巧背后的中國文化與傳統審美。2024年新課標Ⅰ卷的作文題目更是直接指向當下——“人工智能時代,我們的問題會越來越少嗎?”這是對科技洪流中人類思維本質的深刻叩問。2025年的全國一卷作文題目則呈現出一種更加純粹的文學性挑戰。老舍《鼓書藝人》的欲言又止、艾青《我愛這土地》的嘶啞吶喊、穆旦《贊美》的赤誠擁抱,三則材料的意蘊內涵各有側重,又相互交織。面對老舍的“翻騰”、艾青的“嘶啞”、穆旦的“帶血”,部分考生直接卡在了第一關——理解文意,他們缺乏拆解文學語言密碼的訓練,更無法體會字面下洶涌的情感暗流。題目要求“引發聯想和思考”,意味著考生需要在材料內部、材料與外部世界之間建立有深度的聯系。教育部教育考試院在試題評析中做出了詳細解讀,三則材料共同建構起中華民族近現代歷史從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到奔走吶喊、救亡圖存,再到振興中華、民族自強的敘事背景與閱讀語境,為考生提供了多維度的思考與立意空間,考生可以從審美體驗出發,思考三則材料的內在關聯,回望歷史、展望未來,對個體與集體、平凡與偉大、苦難與希望、歷史與未來等關系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形成對家國情懷、民族精神豐富意蘊的深刻體認。
可以說,若要理解艾青詩中的“土地”、穆旦詩中的“民族”,需要了解中華民族那段烽火硝煙的歷史,否則難以體會其沉痛與力量。而解讀“沁芳”題名,如果不清楚“大觀園”作為元妃省親別墅的特殊屬性,也無法理解這兩個字“契合元妃省親之事”的周全思慮。事實上,這種“閱讀能力”的困境,絕非語文一科之“痛”。面對歷史試卷中的文言史料,地理題中信息密集的地形圖表,政治題中抽象理論與社會現象的結合,“讀不懂題”成為考生的普遍焦慮,這一現象映射出了中國教育現代化之路上面臨的現實問題,已然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與重視。
當下,“全民閱讀”已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是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重要舉措。近日發布的《關于深入實施全國青少年學生讀書行動的通知》明確提出,在“青少年學生讀書行動”已有工作的基礎上,創新實施書香校園建設工程、閱讀資源優化工程、閱讀素養培育工程、科技賦能閱讀創新工程、閱讀成果展示轉化工程“五大工程”,旨在通過閱讀筑牢青少年的民族文化根基,提升青少年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為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高考作文從社會現象分析到傳統文化體悟,再到純文學文本解讀的變遷軌跡,清晰表明了時代和社會對青少年的期待:不僅要有感受生活的真心,更要有較好的文化素養與思辨能力。
青少年閱讀素養的全面提升不應全部依賴學校教育,更不應僅僅將“讀懂高考試題”作為目標,閱讀應成為一種自覺的生活方式和思維習慣。唯有營造“書香社會”的良好氛圍,提升全民語言文化素養,重塑現代化的語文教育觀念,助力青少年由“應試型閱讀能力”向“思想型閱讀能力”轉變,才能使他們實現從“讀懂題目”到“讀懂世界”的質變。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語文教育學方向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