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憶塑造著每一個人”——共讀葉彌《撣檐塵》
共讀之一 囈語與“關于記憶的故事” ——讀葉彌《撣檐塵》 文丨木子 (來自江蘇南京,系江蘇省作協會員) “撣檐塵”,指的是在“灶王爺上天向玉帝匯報人間善惡”的臘月二十四,把“家里旮旮旯旯都清掃干凈,包括屋檐都要清理一遍”,再“貼灶君的像”,“用團子、麥芽糖祭他,讓他上天說說人間的好話”。
2025-04-16
-
夷猶者的搗亂與辨難——李洱小說論兼及一種創作詩學的探索
一、夷猶者在午后出發 目前學界普遍認為,李洱的成名作是發表于1993年的《導師死了》,彼時李洱27歲,已經在鄭州一高校任教六年。
2025-04-16
-
西南歷史的文學書寫
如果想要描繪南方絲綢之路誕生的歷史,那一定需要一張大大的畫布,更需要精確把握其中的繁枝細節。
2025-04-16
-
雖然是詩叢, 卻指向更具體的詩人存在
以“詩叢”的方式來展示詩人的創作實績,已成為現代詩歌文化再生產的一種很普遍的做法。
2025-04-16
-
蘇童長篇小說《好天氣》:彩色天空畫下的荒誕寓言
蘇童用11年時間打造的47萬字長篇小說《好天氣》,繪制了一幅“咸水塘”上空的彩色風景油畫。
2025-04-16
-
十分之一的王侃
我剛認識王侃的時候,他專注于女性文學批評。
2025-04-16
-
《羊毛蘋果》:“邊緣者”與來自蘋果的饋贈
《羊毛蘋果》是作家崔曼莉的中篇小說新作,首發于《天津文學》2024年第11期,后被《小說選刊》2024年第12期轉載。
2025-04-16
-
生命與學術共同豐盈——江冰的文化研究與學術世界
江冰對文學有著無與倫比的熱愛與激情,但他不會讓熱愛被禁錮在象牙塔或者書房里,而是讓文學與生活熱烈地擁抱,讓文化與日常熱切地碰撞。
2025-04-15
-
“70后寫作”與新世紀文學的敘事主潮
從文學史的發展來看,“一代有一代之文學”的觀念深入人心。
2025-04-15
-
春風的況味——讀蔣亶文《春風吹拂大地》
有幸提前拜讀了蔣亶文先生的小說《春風吹拂大地》,這是蔣先生參加《十月》雜志“‘失蹤’的小說家”欄目重操寶刀之作。
2025-04-15
-
經驗、實踐與新發展邏輯 ——論翔虹小說《魚挪活》兼及新鄉土敘事
不可否認的是,鄉土中國在當代文學視野中出現了新的狀貌,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層面,便是在新山鄉巨變的現實境況下,涌現了非常多不斷尋求發展與改革的經驗主體,他們成為鄉土中國的新型實踐者和創造者:其一是鄉村里最廣大的農民,他們代表著最為樸素且最為原發的行動者,一方面作為被扶助的群體,另一方面則生成內在的主觀能動性參與到新鄉土建設之中;其二是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進程中的干部形象,他們在新山鄉巨變中扮演著中堅力量,更多地表現為堅定而富于行動力的形象,駐村干部和隊員奮發作為、向上向善,又或時而處于一種發展中的狀態,成為再造鄉土新質的重要驅動力;其三是鄉村政治體制中既有的領導者與參與者,以及科教文衛從業者和商人角色,他們豐富著鄉土中國的形象譜系,而且推動其中最不可或缺的精神流變,亦成為新鄉土敘事中的新動量和新參數。
2025-04-15
-
從“家”中汲取智慧與勇氣——讀沙冒智化詩集《活在家里的名字》
沙冒智化的最新詩集《活在家里的名字》是他詩歌創作生涯中的第九部作品。
2025-04-14
-
我們應如何對散文詩進行定位
五四時期,中國文學的文體實現了從古典到現代的解放與蛻變,各種文體之間相互滲透,新體輩出。
2025-04-14
-
《白水謠》:如何實現歷史敘事的當代價值
熊焱在推出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血路》7年后,又推出了長篇新作《白水謠》。
2025-04-14
-
阿來非虛構作品《大河源》:一部黃河源的百科全書
《大河源》是一部有深度、有難度的作品,也是多年來,我讀到的最有力量和深度的非虛構作品之一。
2025-04-14
-
文學中的女性流動意識與動態同盟
近年來,無論是文學寫作、文化研究還是社會輿論場域,女性經驗都受到廣泛關注。
2025-04-14
-
一曲動人的奉獻者之歌——讀湯景揚《空中絲綢之路》
《空中絲綢之路》是作家湯景揚以打造新亞歐陸海聯運通道為背景創作的長篇小說,塑造了滿懷理想與信仰、義無反顧投身援疆事業的人物形象。
2025-04-13
-
煙火人間的重慶故事——讀周宏翔《當燃》
“燃”,是一個光明熾熱、噼啪作響的妙字,帶著一股肆意青春的勁頭。
2025-04-13
-
一個東北文藝的“背叛者”
從認識牛健哲到出版他的首部小說集,我用了將近兩年時間,細細想來,出版這本小說,是偶然,也是必然。
2025-04-13
-
一個新聞人的“文學課”
初識張英具體是什么時間已記不清,但至少在20年前則是肯定的。
2025-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