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地域文學研究的新思路
如何深度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陜西文學創作的得失?如何準確評估陜西文學在中國當代文學發展進程中的地位與價值?如何探索陜西文學持續發展和突破的可能性?西北大學周燕芬教授領銜撰寫的學術專著《當代陜西長篇小說史論》對上述問題作出及時回應。
2025-03-05
-
文學插畫:在圖文相生中開辟藝術新境
【文學與其他藝術樣式如何攜手】 在浙江美術館,“木刻青年:一個世紀中的趙延年”版畫作品展吸引了無數目光。
2025-03-05
-
自然和生命本真的詩意描寫
作家王族的新作《狐貍有九個想法》(中信出版集團2024年10月出版,入選中國圖書評論學會發布的“中國好書”2024年12月推薦書目)是一部散文集,一篇篇連綴下來,一個寥廓恒長的生命世界也隨之被開啟。
2025-03-05
-
南方寫作或詩意小說的新形構——關于龔萬瑩小說的一點感想
談龔萬瑩的小說,沒有辦法不談到她的地方性,也就是其南方性。
2025-03-04
-
《無常》中的破碎之美
冬夜,讀過沈東子的短篇小說《無常》,我突然想起陽臺上那個裂了紋的花盆。
2025-03-04
-
他并沒有從那場夢里醒來——讀韓東《春夢解析》
“還記得我們逛玄武湖嗎?哪一次?你是說我們去過不止一次?” 韓東新作《春夢解析》(下稱“春夢”)以這句第一人稱講述開篇,自述部分延續一頁后戛然而止,敘述轉為全知視角,場景是作家朱爾與三十多年前的戀人六一的重逢:“朱爾在那套三十年前的房子里迎接六一。
2025-03-04
-
《胎記》:讓命運在夢境中重新來過
《胎記》是青年作家蘇南的首部散文集。
2025-03-04
-
《平靜的海》:艾瑪的隱喻
大海并不平靜,就像人心不平靜一樣。
2025-03-04
-
尋找解困的認知密鑰——評李木一的《答案走失在午夜》及其他
評判一個青年作家潛力的大小,不是看每一篇作品是否面面俱到,而是看其在所完成的部分是否有格外出彩的地方。
2025-03-04
-
山鄉巨變的多維透視——簡談溫新階散文的新時代抒寫
溫新階是改革開放后從鄂西成長起來的土家族作家,長期致力于散文創作。
2025-03-04
-
居間視野與邊地想象的新質——馮良創作論
在中國文學的多聲部交響中,民族文學始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聲部。
2025-03-04
-
傳記文學新的美學范式——評聶還貴《秋水長天——王勃傳》
聶還貴《秋水長天——王勃傳》,以“詩性品格”在一定閱讀范圍引發熱度關注,曾榮列作家出版社年度好書之榜,被譽為一部“洋溢著熱情和才華“之作。
2025-03-03
-
鄉土題材主題創作的公共性及其悖論——關于《天露灣》的題外話
一 談到《天露灣》,陳應松有一段訪談特別有代表性和“問題性”,對于我們理解一位資深、卓越的鄉土作家的文學觀念和創作心態的轉變來說非常重要: 這本書是我所有寫作中的一個另類、一個異數。
2025-03-03
-
《金色興安嶺》: 作為部隊文藝的邊疆文學
導語 在1988年出版的《中國新文藝大系·中篇小說集》導言中,朱寨把《戈壁灘上的風云》(楊尚武)、《金色興安嶺》(朋斯克)和《山間鈴響馬幫來》 (白樺)三篇小說歸入同一類型。
2025-03-03
-
新時代“革命史詩”小說話語新建構——以孫甘露《千里江山圖》為例
內容提要 孫甘露的《千里江山圖》是史詩性文學的變體,在“歷史事實表現”和“歷史話語建構”方面作了諸多創新性探索。
2025-03-03
-
“聽—講故事”敘述與“十七年”短篇小說的形式意蘊
內容提要 “聽—講故事”敘述是指文本中出現“聽—講故事”情節的“敘中敘”分層(套層)敘述,其在“十七年”短篇小說中近乎模式化地發展,在真實、方便、順應民眾、文體免責四個層面上體現了獨特的文體功能,并以多級敘述人的疊加呼應、敘述語言的簡單明晰、文本內外“一體化”氛圍的營構等呈現了敘述聲音的單一與篤定。
2025-03-03
-
一部書,一座城,一個閱讀的時代
五六年前,在先鋒書店,承蒙潘光哲先生相邀參加《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新書懇談會,這么一部專業的史學著作幾分鐘便引得聽眾如云,如云觀眾之中佇立著一位大漢,就是《領讀南京》的作者許金晶。
2025-03-03
-
重構中國文學史的主體性和整體性
1992年,26歲的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生陳引馳發表論文《對文學史及其與作品個體關系的思考》,開宗明義提出:“很有必要對‘文學史’本身作一反省,雖然反省并不能保證徹底的澄清,但總比沿襲混亂要好。
2025-03-03
-
《時間的秘密花園》:讓大海從漏斗中通過
2018年秋,我曾有過一次西北之行。
2025-03-03
-
《花豹》:禮贊扎根大地 鐫刻鄉村群像
北雁的中短篇小說集《花豹》收錄了作者近年創作的9個中短篇小說。
2025-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