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外翻譯與出版應從粗放轉向精準
自近代以來,由于中國社會強烈的現代性與“面向世界”的訴求,人們熱衷于翻譯、引進各類西方著作,這有其歷史必然性,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自身文化的外傳,由此造成了“內傳”與“外傳”之間的嚴重失衡,也可以說是文化上的“逆差”。
2018-11-07
-
紙上任俠終覺淺
在亞洲四小龍實現經濟騰飛的20世紀60年代左右,作為眾多流行類型小說(genre fiction)的一種,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可謂是港臺新派武俠作品里當之無愧的經典。
2018-11-07
-
十年磨一劍 與經典同行
您手捧的《英格蘭景觀的形成》,是英國史學家威廉·霍斯金斯的代表作,該書及其作者在英國學界和民間都享有很高的聲譽;書是經典,作者是名家。
2018-11-04
-
瓦桑/利奧與娜塔莉·戴維斯的雙重世界
在新文化史熱潮漸趨平靜后,戴維斯探索出進一步推進歷史學“去中心”的路徑。
2018-11-02
-
阿多尼斯的短章:“我談論虛無,卻把獎賞賜予生命”
《我的焦慮是一束火花》(譯林出版社,2018年10月)是旅法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的詩歌短章選集。
2018-10-30
-
李新梅評《“百事”一代》:俄羅斯社會現實的諷刺力作
1999年,佩列文發表了轟動俄羅斯文壇的長篇小說《“百事”一代》(Generation“П”)。
2018-10-30
-
外國人為何迷上中國小說?
外國人為何迷上中國小說? 從科幻、懸疑、推理到武俠,再到當紅的網絡玄幻小說,中國類型小說正在成為西方閱讀市場的新寵,并且屢屢登上各大銷售榜的榜首,“外國人迷上中國小說”的現象,不僅在嚴肅文學中出現,更在通俗文學中成為風潮,“互聯網改變的不僅是信息傳播的方式,同樣也改變了創作的方式,互聯網中成長起來的創作者,更能夠適應全球化時代的市場”,著名學者,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張曉明說。
2018-10-29
-
代后記:忠于某些事實,忠于某些情感,也忠于幽暗的自己
“他總是戴著帽子, 一頂七號大的灰色淺頂軟呢帽, 哪怕在辦公室一個人看稿時也戴著。
2018-10-28
-
《韃靼人沙漠》:“什么也沒發生”的悲劇
九月的一天早上,年輕軍官喬瓦尼·德羅戈前往巴斯蒂亞尼城堡駐守,城堡外面是一片沙漠,沙漠那邊則是隨時可能來犯的韃靼人。
2018-10-27
-
《巴西:未來之國》:茨威格的巴西是烏托邦,但并未脫離現實
2011年,當我開始翻譯《巴西:未來之國》時,本科尚未畢業,對巴西也未有多少深入的了解。
2018-10-26
-
《文化洗牌與文學重建》:推倒再來 重構希望
關于西方當代先鋒小說的樣貌,恐怕在大多數普通讀者心中仍然是模糊不清的,除了知道它有反傳統的一面。
2018-10-26
-
從利沃夫到格里威策:一部簡略的個人史
《兩座城市》是波蘭詩人亞當·扎加耶夫斯基的一部散文、隨筆合集。
2018-10-26
-
田納西?威廉斯的青春期困擾
《田納西?威廉斯回憶錄》是二十世紀傳奇劇作家田納西?威廉斯唯一一本親筆自傳,作者在書中坦誠地回顧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不僅披露了許多著名戲劇的緣起與創作過程,還忠實講述了其不畏艱難永攀藝術高峰的奮斗經歷。
2018-10-25
-
尤·奈斯博:我如何改寫莎翁經典《麥克白》
【編者按】 2016年,為了紀念莎翁逝世400周年,企鵝蘭登集團旗下著名文學出版社英國霍加斯出版社聯手全球知名小說家,開啟了改寫莎士比亞經典劇作的計劃,“霍加斯·莎士比亞系列”首批包括7部作品,由英國女作家珍妮特·溫特森改寫自莎翁晚年作品《冬天的故事》的《時間之間》,英國猶太裔作家霍華德·雅各布森改寫自《威尼斯商人》的《夏洛克是我的名字》,美國作家安·泰勒改寫自《馴悍記》的《凱特的選擇》,加拿大著名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改寫自《暴風雨》的《女巫的子孫》等。
2018-10-21
-
南非英語文學回眸
今天的南非有11種法定國家語言,其中主要本土語言都有悠久的口語文學傳統。
2018-10-21
-
在越南,文學與禁忌之愛
再沒有比胡志明市更適合偷情的地方了。
2018-10-18
-
日本新感覺派文學:在殖民地都市里的轉向
一 現代主義文學的越界之旅 1928年4月,日本作家橫光利一(YokomichuRiichi,1898-1947)曾從東京前往上海,并在那里住了一個多月。
2018-10-18
-
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親密接觸”
諾貝爾文學獎暫停評選恐怕是今年世界文壇的一個大話題。
2018-10-18
-
聶魯達和博爾赫斯
1928年,一位來自拉丁美洲、年僅24歲的智利外交官來到中國,與中國文學界名流進行了友好交流。
2018-10-15
-
瑪格麗特·富勒:“紐約的公共良知”
1844年,美國超驗主義代表人物、文學評論家瑪格麗特·富勒完成了她的杰作《十九世紀的婦女》初稿,并出版游記《湖上夏日》。
2018-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