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史”汪元量親歷的宋元易代
公元1276年,南宋王朝奉表投降,元朝一統,南宋宮廷樂師汪元量身處風暴的中心,親身經歷了改朝換代的整個過程。
2023-10-31
-
古代文獻里的“機器人”
最近,在四川成都舉辦的第81屆世界科幻大會上,我國科幻作家榮獲雨果獎。
2023-10-31
-
《三字經》藏著一部袖珍版中國通史
如果不讀《三字經》,真不知道古人給我們留下了這樣一部“袖珍版中國通史”,它原是寫給小孩子讀的,但對于大人來說,也是難得的了解中華文化的途徑。
2023-10-31
-
坊刻曲本的策劃與營銷
蔣吟秋《小說之良友》中言:“至余既得書后,必先觀封面及插圖,次觀目錄,又次觀編輯余談,編輯瑣言或編輯室燈下……等等。
2023-10-30
-
探尋曹雪芹筆下的北京地名
“曹雪芹在京遺跡地圖”近日亮相。
2023-10-30
-
陌生而熟悉的狻猊
《水滸傳》中,梁山好漢常以猛獸形容自己。
2023-10-27
-
橘待秋霜顆顆肥
“筍因春雨朝朝吃,橘待秋霜顆顆肥。
2023-10-26
-
“君子儒”的性格特質與為學進路
儒的起源甚早,前賢認識各有不同。
2023-10-25
-
天一閣的規矩
天一閣博物院現在的正大門,不是創始人范欽家的原正門。
2023-10-25
-
王陽明及其學說對現代作家的滋養
作為思想家,王陽明自明代中后期起就顯示出無遠弗屆、深久綿長的影響力,在數百年中國思想文化史上享有非凡的地位,即便歷經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局,現代作家如魯迅、周作人、郭沫若、葉圣陶和孫毓修仍舊受到濡染,與其學說建立了或隱或顯、或遠或近的復雜關系。
2023-10-24
-
笙與宋人的日常生活
笙是中國傳統吹管樂器,《禮記》中有“女媧之笙簧”的記載,可見笙歷史之久遠。
2023-10-24
-
楊建平:王維的彷徨與吶喊
唐開元九年(721)春,王維考中進士,旋即就任太樂丞,掌管皇家朝會、宴會、祭祀等大型活動的音樂歌舞禮儀。
2023-10-23
-
溫庭筠:男子緣何作閨音
晚唐著名花間派詞人溫庭筠,以擅長寫閨怨詩而著稱,似乎在他的心里,住著一個情感豐富的女性,有時觸景生情,生發慨嘆,流露繾綣情思,盡顯詩文才情。
2023-10-23
-
甲戌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現藏何處?
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十六回本,通稱乾隆甲戌脂評本,是研究《紅樓夢》重要資料。
2023-10-20
-
以詩為小說的中唐名家沈亞之
中唐作家沈亞之(字下賢,? -831稍后)官運不大亨通,而兼長詩、文、小說,尤以歌詩(可以唱的詩)著稱。
2023-10-20
-
蘧伯玉與孔子的忘年交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孔子所嚴事:于周則老子;于衛,蘧伯玉”。
2023-10-20
-
榅桲為何成了“楂”?
“溫樸。
2023-10-19
-
秋意與故園:中西文化中的蟋蟀
關于大自然的樂音,古人說過“春聽鳥聲,夏聽蟬聲,秋聽蟲聲,冬聽雪聲”,此處的蟲聲指蟋蟀的鳴聲。
2023-10-19
-
晚明武將詩及其文學史價值
明中葉以后,以文統武的軍政機制基本確立,軍事指揮、銓選、糾察之權逐漸掌握在各級文臣手中。
2023-10-18
-
宋代飲食里的桂花氣息
如今江南平原的人們對桂花樹的印象來自公園街巷綠化,人們呼為“桂花樹”。
2023-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