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桐城派·屈原·教書育人
《紫庵文集》(全十一冊,方勇主編)由人民出版社于2022年3月出版了。
2023-05-08
-
“左聯(lián)”記憶研究的視角轉換與方法革新
“左聯(lián)”是擁有強烈的主體意識的文學社團,“集體的文化形式”對盟員精神世界產(chǎn)生了普遍的規(guī)約作用。
2023-05-08
-
弘揚五四精神 重溫紅色記憶
作為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歷史事件,五四運動與中國青年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
2023-05-07
-
陳子善:手稿做封面的巴金著作
開明書店舊照 上海開明書店是巴金早中期著譯的主要出版機構。
2023-05-06
-
邢福義的國學研究與家國情懷
邢福義先生被譽為中國“現(xiàn)代漢語語法八大家”之一,也是國學大家。
-
“我們社”誕生記
1924年至1925年,五四之子朱自清在寧波省立四中(今寧波中學)與上虞春暉中學執(zhí)教時,組建了新文學社團“我們社”,其社刊《我們》編于浙東,由上海亞東圖書館出版發(fā)行。
關鍵詞:  葉圣陶俞平伯現(xiàn)代文學朱自清2023-05-05
-
季羨林的文學恩師董秋芳
1929年夏天,占領濟南的日軍撤走,舊日的山東大學附設高中改為省立高中。
2023-05-05
-
孫昌熙:文藝理論中國化的先行者
孫昌熙先生是我國著名的魯迅研究專家、文藝理論家,是我們中文系文藝理論教研室主任,是我們59級魯迅研究與文學批評史的授課老師,而從我1959年進校到先生去世,三十年來受到先生的直接教誨,先生的許多話至今言猶在耳。
2023-05-05
-
倪文尖:我的老師王鐵仙
編者按:華東師范大學原副校長、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王鐵仙先生,于2023年4月26日在華山醫(yī)院離世,享年82歲。
-
陳思和:《從廣場到崗位》開場白
很久以來,我一直想寫這樣一個系列的小冊子:用講話的形式來梳理一下自己曾經(jīng)在文學史研究領域提出的關鍵詞。
關鍵詞:  陳思和2023-05-04
-
“團結各界青年,參加新民主主義的建設工作”
1949年5月4日,中華全國青年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
2023-05-04
-
陳思和:三十年前的讀書札記
讀王曉明《追問錄》 王曉明說“人文精神尋思”應該理解為“知識分子的自我詰問和自我清理”,這是針對當時社會現(xiàn)象提出的嚴肅思考。
2023-04-28
-
走近“勞動人民自己的圖書館”
在人民解放軍進駐上海途中,時任第三野戰(zhàn)軍司令員的陳毅強調“上海是人民的上海,人民的上海要完整保全好”,要求“組織力量加強對文物、圖書館的保護,因為上海也是書海”。
2023-04-28
-
柳亞子誤悼秦似
1942年6月,柳亞子從日寇占領的香港撤退至桂林,不久被選為全國文協(xié)桂林分會理事。
關鍵詞:  柳亞子2023-04-28
-
走過百年的《繁星》《春水》
現(xiàn)在讀到冰心的詩集《繁星》,基本與她的另一部詩集《春水》合二為一,成為了詩集《繁星 春水》。
關鍵詞:  冰心2023-04-28
-
書信所見夏鼐的學問人生
民族復興,既要靠經(jīng)濟科技等硬實力,也要靠文化學術等軟實力。
關鍵詞:  夏鼐2023-04-27
-
蔡元培扶持《新潮》
《新潮》是《新青年》的姊妹刊物,是由北京大學受新文化運動影響的青年學生傅斯年、羅家倫、顧頡剛、俞平伯等人在蔡元培等人的扶持下,于1919年1月1日創(chuàng)刊的。
-
一代報人成舍我
成舍我創(chuàng)辦的《民生報》《世界日報》等 成舍我是中國近代著名報人,與張季鶯、邵飄萍、林白水一起被譽為民國“四大報人”。
關鍵詞:  近代人文2023-04-27
-
“愚公弄”的圖書館長
小友王婉迪博士去年8月1日電話告訴我:吳文津先生早上5時多走了。
2023-04-26
-
李芳:么書儀老師的書與人
楔子 么書儀老師說:“從1978 年就讀于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文學系,我的專業(yè)即是中國古代戲曲,畢業(yè)后在文學所古代室工作,也一直從事戲曲研究。
2023-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