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昌熙:文藝理論中國化的先行者
孫昌熙先生是我國著名的魯迅研究專家、文藝理論家,是我們中文系文藝理論教研室主任,是我們59級魯迅研究與文學批評史的授課老師,而從我1959年進校到先生去世,三十年來受到先生的直接教誨,先生的許多話至今言猶在耳。
孫先生對于我國的文學教育事業,特別是我們山大的文學教育事業有著杰出的貢獻。如果說我們山大1950年代的中文的輝煌,馮陸高蕭是標志性人物,那么孫先生也是這一輝煌的代表性人物之一。當時山大中文系有馮陸高蕭、韓劉孫孟之說,孫先生就是其中的“孫”。他在魯迅研究與毛澤東文藝思想教學研究方面都做出突出貢獻,成為山大文科的亮點之一。由華崗校長開創的魯迅研究,在山大由中文系的劉孫韓三位先生具體落實,第一次在全國開出了系統的主課《魯迅研究》,并出版了系統研究專著《魯迅研究》,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許多學者紛紛到山大向三位先生請教,我就曾經陪同復旦的吳中杰與吉大的劉中樹兩位先生拜訪過孫先生。而從1957年以來孫先生領導文藝理論教研室編寫的《文藝學新論》就以毛澤東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指導思想“文藝為人民”為中心線索,構建了嶄新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體系,將毛澤東文藝思想學術化與體系化,至今仍然具有重要價值。去年紀念《講話》發表80周年,我專門在發表于《中國文藝評論》雜志的文章中介紹了這本教材的貢獻,并列出了它的章節目錄。孫先生對于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的貢獻一定會記錄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思想發展史上。孫先生還是我國新時期現代文學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與田仲濟先生聯合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是新時期最早的有關教材與論著之一,對于新時期現代文學研究的再次出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孫先生是一位非常勤奮的學者,他對于學術的獻身與不懈追求,是我們的榜樣。我們每次去看先生他都在讀書寫作,包括春節。他那時吸煙,偌大的寫字臺,幾乎各個角落都放有煙,方便隨時拿取。直到先生晚年,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見,還要讓他的學生給他讀最新的文章,他還要口授寫作,直到生命的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