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文學制度形成與重建的幾個關節點
在尚未使用“文學制度”這一概念研究中國當代文學史之前,將當代文學制度的一些實質性問題納入文學史研究的是香港學者林曼叔等著《中國當代文學史稿(1949—1965大陸部分)》。
關鍵詞:  文學之都2022-03-15
-
文學理論的功能與指向
摘要:文學理論的功能應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有用”,即有助于促進文學創作、文學批評及讀者欣賞水平的提高;二是“有益”,能夠滿足人們的求知需求,拓展人們的思維空間、想象空間,以及整個精神活動空間;有助于提升人的胸襟、視野、創造力與整體素質,豐富我們的文化人格。
關鍵詞:  文學理論2022-03-15
-
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與通俗小說的創新性轉型
談到“通俗小說”,寬泛地來說,在以詩文為正統的中國古代,所有的小說都是“通俗小說”。
-
用中國故事演繹融通古今中外的文藝情懷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2022-03-11
-
像一盞盞燈火,照亮現實世界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緊跟時代步伐,從時代的脈搏中感悟藝術的脈動,把藝術創造向著億萬人民的偉大奮斗敞開,向著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敞開,從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中提煉主題、萃取題材,展現中華歷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寫中國人民奮斗之志、創造之力、發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現新時代的精神氣象。
關鍵詞:  現實主義文學2022-03-09
-
再論文藝的“摹仿”和“摹仿論”
筆者一直致力于中西思想、文學、藝術和文化的比較研究,在中西文學藝術的比較研究中最感興趣的是詩學和美學,在這個方面做得較為深入的研究項目之一就是詩學的“摹仿論”。
關鍵詞:  摹仿論2022-03-08
-
王躍文:賦寫新時代名詞意象
中國文學史是從《詩經》開始的,《詩經》又是從一聲鳥鳴開始的。
關鍵詞:  新時代名詞2022-03-03
-
文藝評論話語構建與理論性文藝期刊的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文藝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
關鍵詞:  文藝評論2022-03-02
-
邊界下的困局——讀陳希米新作《女人一思考》
兩性關系究竟是共生、依附、對立還是其他?在女性主義沖擊傳統父權的當代社會語境下,似乎有更多可供深入挖掘的意義。
關鍵詞:  陳希米2022-03-02
-
再論文藝的“摹仿”和“摹仿論”
筆者一直致力于中西思想、文學、藝術和文化的比較研究,在中西文學藝術的比較研究中最感興趣的是詩學和美學,在這個方面做得較為深入的研究項目之一就是詩學的“摹仿論”。
關鍵詞:  摹仿論2022-03-02
-
關于構建中國式非虛構話語體系的幾點思考
隨著近年來中國非虛構創作的發展和興盛,非虛構創作正受到文壇和出版界的廣泛關注,非虛構創作、出版、評獎正產生越來越大的社會影響。
關鍵詞:  非虛構文藝2022-03-01
-
蔡翔:中國當代文學的學科動力來自哪里
這些年,中國當代文學的學科化,在許多老師的推動下,獲得了很大發展。
2022-02-28
-
丁帆:尋覓現實主義文學的路標
幸運的理性化時期擺脫了某種傳統的力量,在這個時期中,人們在一種有條理和充滿活力的行為的驅使下在世界上傳播理性。
關鍵詞:  現實主義文學2022-02-28
-
文藝自戀是審美缺失的表現
從事文藝評論多年,不少次遇到享有一定名聲的文藝家指導我 “不能給某某寫,那人不夠檔次”,關照我“寫某某會降低您的聲望”,批評我“不要把我和某某一塊評,他有什么資格跟我在一起”,諸如此類。
2022-02-28
-
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歷史成就與文論創新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對建黨百年來,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進行了全面總結。
關鍵詞:  文化建設2022-02-28
-
透過《創業史》看柳青,他為何能得到總書記高度肯定?
路遙在代表作中篇小說《人生》的開頭引用了柳青《創業史》中的一段話作為題記:“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
講好中國故事聚焦現代敘事邏輯
新時代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既是我們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為國家現代化建設事業凝心聚力、堅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理想信念強大的精神支撐,也是我們進一步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中國貢獻與中國經驗的現實要求。
-
“消費主義”作為一種“他律”法則
● 摘 要 劉大先在《從后文學到新人文》中提出,以消費主義為代表的資本的彌散性主宰,是當下文學文化場域最為重要的變革之一。
-
擁抱變化——從“后文學”到“新人文”的實踐途徑
摘 要 “后文學”指向“語境-文本”融合的生態場域,其渾沌狀態無法被單維度認知視角所把握,創作/生產者、傳播/營銷者、接受/消費者都無法置身其外地將其對象化,觀察/研究者只能擁抱變化,參與性地介入其中,成為“語境-文本”的組成部分,才可能進行認識和理解,并對其做出有限的判斷。
-
文學大數據與當代文學研究范式轉型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范式轉型是一個常談常新的話題。
關鍵詞:  文學大數據202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