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現實 迎接新挑戰 ——推動文學高質量發展系列談之二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向廣大文藝工作者提出了五點希望。這五個方面從整體上反映出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對文藝工作者一以貫之的殷切希望,同時也凸顯了新時代對文藝工作的特殊要求。其中第三點強調:“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守正創新,用跟上時代的精品力作開拓文藝新境界。衡量一個時代的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衡量文學家、藝術家的人生價值也要看作品。廣大文藝工作者要精益求精、勇于創新,努力創作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總書記的講話深刻闡明了優秀文藝作品對文藝工作者和時代的重要意義,同時為我們做好新時代文藝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為新時代的文藝創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方法路徑。
以優秀作品推動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是時代發展對廣大文學工作者提出的殷切期望。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去實現這個目標。新時代的壯闊氣象等待我們去呈現,新時代的壯美畫卷等待我們去描繪,新時代的恢弘史詩等待我們去書寫。立足“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歷史交匯期,廣大文學工作者要深刻把握新時代新征程的歷史方位,將個人藝術追求融入文化強國的生動實踐和日新月異的時代發展當中,拿出與時代需求相呼應的才情、見識、勤勉和魄力,響應時代號召,記錄時代發展,不斷提升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內涵、藝術價值,在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實踐中實現藝術創造,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彰顯文學的使命和擔當。
以優秀作品推動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是時代發展對新時代文學提出的新的挑戰。互聯網和新媒體的不斷發展,不僅推動著文藝觀念和文藝形態不斷變化,而且深刻影響和重塑著人們接受、觀看、閱讀和感受的方式,這也成為文學藝術創作和傳播方式革命性變革的巨大促進力量。文學從內容到技巧、從觀念到樣式、從環境到格局,無不因時而興,乘勢而變。在現代文化傳播格局中,文學與其他藝術門類互融互通,各種表現形式交叉融合,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手段的催生下,文學向影視、戲劇、動漫、游戲等其他藝術樣式的轉化日益頻繁。文學作為其他藝術樣式的母本,為其提供經驗、想象與故事,其思想內涵和人文情懷,往往能有效地提供精神內核的支撐。近年來“跨界”生長獲得豐碩成果的例子就有《平凡的世界》《人世間》《裝臺》《經山海》等等。從這個意義上說,推出更多跟上時代的精品力作,積極融入現代傳播格局,一方面有利于開拓新的文學空間,讓文學經典得到更為廣泛的普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講好中國故事,讓中國文化因中國文學而更加鮮活、中國精神因中國文學而進一步彰顯。
以優秀作品推動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是時代發展對作協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新時代文學不僅需要數量上的增長,更需要質量上的提升。繁榮文學創作、提高文學質量一直以來都是作協的中心工作。中國作協始終堅持把創作生產優秀作品作為中心環節,創造條件,營造氛圍,支持鼓勵文學創作者扎根人民、深植時代,精益求精、大膽創新,扎實有效地完善、推廣一整套針對作家作品的扶持、激勵舉措,并切實形成明確合理的制度。借助重點作品扶持工程、定點深入生活項目等一系列有效抓手,對文學創作進行精準扶持,有效引導廣大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今后作協將繼續探索具有新時代特點的重點創作規劃組織模式,加強創作生產各方面、各環節的協調聯動,圍繞黨和國家重大戰略部署、重要時間節點和重大活動,組織重點文學創作。通過“文學質量提升工程”“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等機制工程,全面推動文學高質量發展,推出更多反映時代新氣象、謳歌人民新創造的新時代文學精品。
回望百年黨史和百年文學史,文學曾以特殊的形式深度參與了中國革命史和社會發展史,成為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整個社會的發展進步起到了巨大的引領作用。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要更加深刻地體認肩上的使命與責任,探索新模式,開發新資源,以文學的高質量發展,在文化強國建設中繼續發揮重要的支撐作用,不斷開拓新時代文藝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