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實主義文學創(chuàng)作如何守正創(chuàng)新出精品
主持人:張鵬禹 胡雪慧 嘉賓:(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 東 西 廣西作家協會主席,著有長篇小說《耳光響亮》《篡改的命》等,曾獲魯迅文學獎 范 穩(wěn) 云南作協主席,著有《水乳大地》《悲憫大地》等作品15部。
-
張檸:作為審美理想的文學“新人”形象
摘要:廣義的“新人”指作家通過藝術創(chuàng)造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性的人物形象。
-
“非虛構”在中國的可能
當下中國“非虛構”寫作在2010年前后由《人民文學》雜志倡導出場,區(qū)別于“虛構”,也區(qū)別于傳統意義的“報告文學”。
-
曾攀:回到“問題”本身——文化尋根與百年中國文學
01 韓少功在《文學的根》里,提出了他的“尋根”之問:“絢麗的楚文化到哪里去了?”其更是不無焦灼地提出“那么浩蕩深廣的楚文化源流,是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中斷干涸的呢?都流入了地下的墓穴么?”【1】這樣的發(fā)問,成為了尋根文學的發(fā)軔。
-
新中國文學“新人”創(chuàng)造的文學史期待
摘要:創(chuàng)造新中國文學“新人”是當代文學發(fā)展中的一個突出要求和重大主題。
-
畢日生:AI文學情感是一種“人工情感”
我們正處在最好的時代,我們正處在最壞的時代。
-
城市文學:寫出城市的精氣神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
-
宋時磊:人工智能文學應有怎樣的寫作倫理?
1985年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領取耶路撒冷文學獎時,在演講中引用了那句知名的猶太諺語“人類一思索,上帝就發(fā)笑”,拉伯雷有一天突然聽到了上帝的笑聲,歐洲第一部偉大的小說《巨人傳》就呱呱墜地了,小說藝術就是上帝笑聲的回響。
-
也說中國文學的自覺
開欄的話 爭鳴,素來是學術的正途。
-
馬敘:關于散文寫作的虛構邊界問題
近年來,國內散文界一直就散文寫作中的真實與虛構之爭,各執(zhí)一詞。
關鍵詞:  散文寫作2020-10-18
-
陳崇正:城市的曲面
一 我在農村長大,骨子里是個鄉(xiāng)下人。
-
“市民文學”與“市井文學”辨
“市民文學”與“市井文學”是文學批評領域廣泛使用的類型文學概念,用來指稱那些聚焦市民社會生活、關注市井人物命運變化且蘊含世俗文化趣味的文學形態(tài)。
-
從本質主義的走向發(fā)生學的——女性文學研究之我見
毋庸諱言,中國近現代文化幾乎所有重大的變化,最初都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的。
-
人學是文學——人工智能寫作與算法治理
一、機器的詩心 很難界定微軟的人工智能程序小冰是哪個年代的作家,如果從小冰“上線”(這是機器人作家的出生年份?)的2014年算起,小冰是“10后”作家,無疑是當代文學界最年輕的作家,同齡的人類作家目前還在幼兒園;如果從對于機器人寫詩的研究開始,二戰(zhàn)后貝爾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已經著眼于生產電腦詩歌與音樂,以此推進超現實主義作家們“自動寫作”的實驗【1】;如果由此上溯到二十世紀之交的超現實主義文學,從以布勒東為代表的“自動寫作”算起,那么“小冰”是現代派在二十一世紀的不肖傳人——布勒東的“自動寫作”試圖逃脫理性的控制,小冰則相反,試圖將一切理性化。
-
人工智能文藝的媒介論闡釋
原標題:超人類文化視野中的智媒生產——人工智能文藝的媒介論闡釋 就一種規(guī)范成熟的學術而言,當前人工智能文藝研究特別是國內相關研究還很初步,主要問題表現在理論視野局限、研究范式錯位、文藝“本體”定位偏差等方面。
-
看見真實,記述時代——非虛構的長盛與變奏
在世界文學的語境下談到非虛構寫作,人們首先會想到卡波特的《冷血》,想到S.A.阿列克謝耶維奇的《切爾諾貝利的悲鳴》。
關鍵詞:  非虛構2020-10-11
-
霍俊明:地方性知識或空間詩學
現在我們在故鄉(xiāng)的土地——陌生的領土上。
-
楊慶祥:AI是新人嗎?
01 TA來了,TA不是he,不是she,不是他,她,它,或者可以用科幻作家劉宇昆的一個短篇小說中的“牠”來表示(Ken Liu《the shape of thought and others》,原文為“Zie”,為作者自造詞)。
-
不同代際作家、評論家共話“新‘小說革命’”
新世紀小說二十年無疑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誠如評論家王堯所言,從更大的范圍看,尤其是相比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那場“小說革命”取得的“革命性”成就,當下作家創(chuàng)作無論在思想、觀念、方法上,還是在語言、敘事、文本上,都顯示出強大的惰性。
-
“新文科”之思:“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新文科”的提出,旨在通過引進新技術,促進學科融合,推動文科的改革創(chuàng)新,從而使得文科緊跟時代社會發(fā)展的步伐和需要,煥發(fā)出新的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