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倡導有態度的文藝批評
當前,面對豐富多彩而又紛繁復雜的文藝創作實踐,文藝批評顯得相對滯后和弱化,甚至出現了一些不良傾向。
2018-08-14
-
用歌聲講好中國故事
優秀合唱作品往往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合唱就是在用純美歌聲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2018-08-14
-
洞察時代氣象 創造文藝精品
中國社會正在經歷巨大轉型。
2018-08-14
-
真正意義上的成功改編, 也是一次全新的創作
《兄弟姐妹》 《平凡的世界》 主持人:徐 健(本報記者) 對話人:林蔭宇(導演、戲劇教育家) 胡 薇(中央戲劇學院戲文系教授) 郭晨子(上海戲劇學院戲文系副教授) 改編者不要只停留在對小說原作的消費上 徐 健:近年來,根據文學作品改編的話劇日漸強勢,成為國內演出市場的重要組成。
2018-08-13
-
鄉村設計當提升生活品質
美麗鄉村是美麗中國的底色。
2018-08-12
-
一手伸向生活 一手伸向傳統
如今話劇形態正在發生變化,堅持植根于人民群眾生活土壤之中,同時積極向傳統戲劇汲取養分,相信其必將擁有更加廣闊的前景。
2018-08-07
-
創作主體高度決定文藝高度
文藝高峰的出現,除客觀社會環境外,創作主體至關重要。
2018-08-07
-
現實題材創作要打破“慣性創演思維”
戲曲各劇種大多誕生并成熟于古代時期,以致各劇種代表劇目亦多為表現古代生活的歷史劇目,而今天的戲曲創演者又多從劇種代表劇目著手開蒙,這便使創演者從創作思維的形成到一招一式的舞臺表現,更習慣并本能地善于創演古代歷史劇目。
2018-08-06
-
從詩情畫意到情動影生
“春風楊柳萬千條”組照之二 梁達明 攝影詩詞是按照攝影和詩詞的藝術創作規律,通過照片表現詩詞意境或運用詩詞語言描繪攝影畫面,抒發作者情感的綜合藝術形式。
2018-08-05
-
莫因“丹青之病”遺恨千古
中國自古就有創作歷史畫的傳統。
2018-08-05
-
虛構作品為何還需要“真實”
近來,民間自發的文藝批評集中在“藝術真實性”上,并提出一個問題:人們都生活在現實中,為什么還需要通過虛構的作品來關注現實,并以是否“真實”為標準來評判虛構作品? 其實,人們也直接針對現實當中的事件發表評論,有時是激烈的爭論。
2018-07-30
-
讓文藝批評更有力
文藝批評當然要聚焦作品、細讀文本,但只有具備社會歷史眼光和為人民服務的立場,才能穿透文本、直指人心、引領創作,才能獲得真實厚重的批評價值。
2018-07-24
-
優秀通俗文藝可成經典
面對既有文學類型敢破敢立、鍛造通俗文學歷史厚度、高揚精神價值,這或是金庸小說對當前通俗文藝的啟迪——通俗不是借口,通俗一樣可以成為經典 前不久,《射雕英雄傳》三部曲英文版第一卷面向全球出版發行,年屆94歲的金庸又一次引發關注。
2018-07-24
-
面向新時代 踐行新思想
習近平同志關于文藝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要組成部分, 具有鮮明的理論和實踐品格,是繁榮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理論指南和行動準則 踐行習近平同志關于文藝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關鍵在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和現實主義精神、浪漫主義情懷相結合的創作道路。
2018-07-24
-
臺公共藝術如何避免“四不像”?
臺北市水源市場的“水源之心”。
2018-07-21
-
形塑健康向上的網絡審美情趣
互聯網與文藝結盟,增強了文藝的社交功能,使文藝更加深刻而廣泛地嵌入人們生活。
2018-07-17
-
典型的高度就是藝術的高度
對話人:張 江(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 吳義勤(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 宋 偉(東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柳建偉(八一電影制片廠廠長) 張志忠(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悠久的歷史與沸騰的現實,為文學塑造富有中國特色、本土經驗的人物形象乃至典型人物提供豐沃土壤。
2018-07-17
-
創造共融互生的意義空間(圖畫中國·主題性美術創作的當代性②)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主題性美術創作漸入高潮,融匯了不同觀念和表現形式。
2018-07-15
-
勿以審美風格替代藝術品格
追求藝術風格,時常成為藝術家的座右銘。
2018-07-15
-
好作品都是精雕細琢出來的
藝術創作的方法因人而異。
2018-07-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