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藝術:科技與美學的接引開新
龍年春天,隨著《千秋詩頌》《中國神話》《AI看典籍》《西游記》《白狐》等數部AI作品的密集播出和上線,AI藝術像朱自清先生《春》中的花草樹木,展現清新明麗、別開生面的景致。
2024-07-01
-
戲劇創作如何增強縱深感
戲劇創作要直抵人心,而雷同化創作、圖解式創作、跟風式創作、宣發式創作、快餐式創作等往往浮在生活的表面、人物的表面、社會的表面、歷史的表面,缺乏哲學縱深感、歷史縱深感、社會縱深感的呈現,即使演出場面較大、舞臺炫酷,也可能人物內心空洞、思想內涵貧乏、精神境界空虛。
2024-06-28
-
藝術改變現實
電影和現實的關系是什么?對此有兩種典型的回答:一種將電影看作記錄和反映現實世界的“鏡子”,另一種將電影看成表達創作者內心思想和情感的“明燈”。
2024-06-27
-
《歌手2024》的雙線敘事:真誠與對話
闊別四年,《歌手2024》重出江湖,熱搜不斷、熱議不止。
2024-06-26
-
形式與情感的雙重升級
筆者研究了一輩子電影,大概觀看過1.2萬多部各國電影,不過還是很難找到與《永不消逝的電波》完全同類型的影片。
2024-06-26
-
百年“譯”遇:中西方藝術的互鑒回音之路
《回音室:1897-1935年跨國的中國畫》 [英]柯律格 著 梁霄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我們常常說“藝術是跨越國界的”,其實,這話并不全然確切。
2024-06-24
-
一次忠于藝術規律的成功再造
在程硯秋先生誕辰120周年之際,期盼已久的由張火丁主演、滕俊杰導演的京劇電影《鎖麟囊》,終于在銀幕上與廣大觀眾見面了!這是傳承弘揚京劇程派藝術的一樁盛事,也是京劇再度與電影“聯姻”的一件喜事。
2024-06-24
-
海那邊是家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如何樹立大歷史觀、大時代觀,“眼納千江水、胸起百萬兵”,如何用心用情講好中國故事,一直是中國戲劇家努力解答的藝術命題。
2024-06-24
-
這一篇“抒情小賦”耐人尋味
近日,由李娟散文集改編的同名迷你劇《我的阿勒泰》破圈傳播,反響熱烈,好評如潮。
2024-06-21
-
生活成就了文學 歷史塑造了藝術
電影《周立波回清溪》海報 資料圖片 由譚仲池、趙楠編劇,趙楠導演、瀟湘電影集團出品的電影《周立波回清溪》,以紀實風格還原了作家周立波在上世紀50年代返回家鄉湖南益陽清溪村參加當地農業合作化的經歷,揭示了文學名著《山鄉巨變》的寫作意義。
2024-06-20
-
從程硯秋的藝術創造談起
2024年是程硯秋誕辰120周年。
2024-06-20
-
通過文學的力量參與到實際的社會變革中去
2024年5月,《周立波回清溪》這部傳記故事片在全國公演,這標志著這部深耕三年、精雕細琢的電影作品的隆重登場。
2024-06-19
-
音樂劇“國潮熱”如何避免同質化
在國潮盛行的當下,中國風作為一種元素,被融入各類文藝創作中。
2024-06-14
-
說唱藝術與四大名著
霍樹棠在錄制東北大鼓。
2024-06-14
-
“愛”的傳遞與“藝”的普及
音樂是人類經驗的普遍形式。
2024-06-13
-
戲劇演出是與觀眾共同完成的
戲劇需要建立起觀演關系才能夠成立,其中觀眾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如果觀眾沒看懂,那么這樣的觀演關系就不成立,創作者期待的與觀眾對話的情境更是無從談起。
2024-06-12
-
情景喜劇只剩“情景”難產“喜劇”
從20世紀90年代初《我愛我家》播出,情景喜劇在中國已走過30年歲月。
2024-06-12
-
重思紀錄片中的“藝術性詩學”
最近拜讀了侯洪先生的《紀錄片的詩學想象:歷史與文本研究》一書。
2024-06-12
-
一撲再撲,漫改劇與其“爆改”不如“慢改”
與播出前宣發轟轟烈烈、招商成績喜人迥異,改編自著名漫畫IP《狐妖小紅娘》,由楊冪、龔俊領銜主演的劇集《狐妖小紅娘·月紅篇》(下文簡稱《月紅篇》),播出后“大撲街”:播出后兩天雖在粉絲的助力下收獲不錯的播放數據,但隨即熱度和播放量一降再降, S+制作只播出S級的效果。
2024-06-07
-
“數字繆斯”究竟能給音樂帶來什么?
“未來的音樂演藝形態,究竟會是什么樣子?我好像有點看到了,又好像有點‘盲人摸象’。
2024-06-06